[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04893.6 | 申请日: | 2014-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6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殷华湘;秦长亮;王桂磊;朱慧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H01L2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5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鳍片,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且跨越了每个鳍片的栅极,位于栅极两侧的鳍片上的源漏区以及栅极侧墙,其中,鳍片中具有高迁移率材料构成的沟道层,鳍片至少包围了沟道层的侧面。依照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移除假栅极堆叠同时增加刻蚀深度,能在所需的鳍片结构上自对准的局域地形成例如Ge的高迁移率沟道,从而有效提高鳍片沟道区的载流子迁移率,进而有效提高器件性能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局域Ge沟道的三维多栅FinFET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亚20nm技术中,三维多栅器件(FinFET或Tri-gate)是主要的器件结构,这种结构增强了栅极控制能力、抑制了漏电与短沟道效应。
例如,双栅SOI结构的MOSFET与传统的单栅体Si或者SOI MOSFET相比,能够抑制短沟道效应(SCE)以及漏致感应势垒降低(DIBL)效应,具有更低的结电容,能够实现沟道轻掺杂,可以通过设置金属栅极的功函数来调节阈值电压,能够得到约2倍的驱动电流,降低了对于有效栅氧厚度(EOT)的要求。而三栅器件与双栅器件相比,栅极包围了沟道区顶面以及两个侧面,栅极控制能力更强。进一步地,全环绕纳米线多栅器件更具有优势。目前业界多关注于FinFET器件。
此外,如下表1所示,不同的材料对于不同载流子的迁移率均不同,这使得出于提高器件驱动能力的目的而针对不同类型MOSFET、FinFET选用不同的沟道区材料。
表1
如表1所示,Ge材料对于电子、孔穴的迁移率均显著大于Si材料,因此对于改进nFinFET、pFinFET载流子迁移率和驱动能力均具有显著效果。
现有技术中,一种Ge沟道FinFET结构以及制造方法通常包括:在体Si或者SOI衬底中上依次外延生长SiGe缓冲层和Ge层,刻蚀形成多个平行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鳍片和沟槽;在沟槽中填充绝缘材料形成浅沟槽隔离(STI);在鳍片顶部以及侧壁沉积通常为氧化硅的较薄(例如仅1~5nm)假栅极绝缘层,在假栅极绝缘层上沉积通常为多晶硅、非晶硅的假栅极层;刻蚀假栅极层和假栅极绝缘层,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假栅极堆叠,其中第二方向优选地垂直于第一方向;在假栅极堆叠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沉积并刻蚀形成栅极侧墙;刻蚀栅极侧墙的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鳍片形成源漏沟槽,并在源漏沟槽中外延形成源漏区;在晶片上沉积层间介质层(ILD);刻蚀去除假栅极堆叠,直至暴露Ge层,在ILD中留下栅极沟槽;在栅极沟槽中沉积高k材料的栅极绝缘层以及金属/金属合金/金属氮化物的栅极导电层。由于SiGe缓冲层存在可以调整衬底Si与Ge沟道之间的晶格匹配,Ge沟道层薄膜生长质量较好。但是,这种工艺需要在整个Si衬底上均生长Ge层,无法应用于其他仅需要Si沟道的器件区域,也即无法与CMOS工艺兼容。
有鉴于此,业界提出了另一种Ge沟道FinFET制造方法,通常包括:在体Si或者SOI衬底中刻蚀形成多个平行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鳍片和沟槽;在沟槽中填充绝缘材料形成浅沟槽隔离(STI);随后,采用选择性外延工艺,在鳍片结构露出STI的顶部上,依次外延生长SiGe缓冲层和Ge层,此时,由于STI材质为氧化硅,SiGe、Ge材料不会在STI层上外延生长而仅位于鳍片结构顶部;此后,与前述方法相同,沉积假栅极堆叠并完成其余的后栅工艺。此种方法与前述方法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SiGe、Ge材料在整个晶片上分布也即部分局域空间生长,但是只要是露出STI顶部的鳍片结构上均会生长Ge外延层,对于晶片上其他需要进一步提高电子迁移率的器件区域而言,难以采用CMOS兼容工艺一步制造,也即往往需要额外的掩模光刻/刻蚀工艺,增加了器件的复杂度,容易造成器件线条失真,乃至器件失效。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48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源漏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