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荚蒾乙素、其制备方法及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7302.0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7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陈竺;陈赛娟;赵勤实;邓旭;叶柏新;何隽;罗柳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67/48 | 分类号: | C07C67/48;C07C69/533;A61K31/22;A61P29/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刘锋;郑丹 |
地址: | 20002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荚蒾乙素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荚蒾乙素、其制备方法、及用途。荚蒾乙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干燥的早禾树枝叶粉碎,用丙酮提取,浓缩后加水分散,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浓缩后得到粗提物;(2)粗提物经过硅胶柱层析划段;(3)经过聚酰胺中压柱层析脱色并除去大极性成分;(4)经过正相柱层析纯化后得到荚蒾乙素。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荚蒾乙素在制备抗炎药物和白血病的药物中的用途:荚蒾乙素在转基因斑马鱼炎症模型中表现出明显的抗炎活性,并且对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增殖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合物和药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荚蒾乙素、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Vibsane型二萜为一类非常稀有的天然产物。到目前为止,仅在四种荚蒾属植物和一种地衣中分离得到,主要分为三种骨架类型:十一元环、七元环及重排类骨架,且此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促神经生长活性、杀鱼活性、抗肿瘤活性等(见Heterocycles,2010,81,1571)。如新荚蒾素(neovibsanin)、新荚蒾甲素(neovibsanin A)、新荚蒾乙素(neovibsanin B)等在40μM浓度条件下可显著促进神经细胞生长(见J.Neurochem.1995,64,1954;Science,2002,296,1648)。荚蒾丙素(Vibsanin C)、5-表-荚蒾丙素(5-epi-Vibsanin C)、5-表-荚蒾辛素(5-epi-Vibsanin C)等对KB细胞株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细胞毒活性(见Chem.Pharm.Bull.2002,50,368)。
荚蒾乙素(Vibsanin B)属Vibsane型二萜,该化合物最早是由日本科学家K.Kawazu于1980年从Viburnum awabuki中分离得到的(见Agri.Biol.Chem.,1980,44,1367)一个十一元大环二萜化合物,并发现该化合物可抑制植物生长。2001年,M.Kubo等人从台湾产Viburnum odoratissimu中也分离得到该化合物(见Chem.Pharm.Bull.2001,49,242)。后来,Y.Fukuyama等人发现荚蒾乙素(Vibsanin B)有中等程度的毒鱼活性(见J.Nat.Prod.2006,69,1098)。最近,赵勤实课题组报道了荚蒾乙素及其衍生物具有促进神经生长的活性,并指出该化合物可能在治疗Alziheimer病方面有应用(Tetrahedronletters,2014,23,3414-3417,CN:103772176A)。目前,尚无荚蒾乙素具有抗炎活性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由通式(I)表示的荚蒾乙素,以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结晶水合物、溶剂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制备荚蒾乙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该药物组合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通式荚蒾乙素、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结晶水合物及溶剂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再一个方面是提供通式(I)所述的荚蒾乙素以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结晶水合物、溶剂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在制备抗炎药物和白血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下面通式(I)所示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荚蒾乙素,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结晶水合物、溶剂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荚蒾乙素的制备方法:
(1)将干燥的早禾树枝叶粉碎,用丙酮提取,浓缩后加水分散,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浓缩后得到粗提物;
(2)粗提物经过硅胶柱层析划段;
(3)经过中压柱层析脱色并除去大极性成分;
(4)经过正相柱层析纯化后得到荚蒾乙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7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甲氧基乙酸甲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产氯乙酸的加氢精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