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横梁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8649.3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98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2 |
发明(设计)人: | 居刚;李海波;董金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梁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横梁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前横梁是车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车轮受到地面的冲击时,前横梁能够起到承受冲击、分散应力的作用,所以前横梁的设计需要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现阶段针对重型商用车,前横梁通常采用槽型冲压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就因为尺寸较大而造成前横梁的重量较大,而且随着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的发展,前横梁所受到的扭矩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前横梁的扭转可靠性,只能通过增加前横梁材料厚度的方法来增加强度,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前横梁的整体重量,对车辆减重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重型商用车的前端总成结构非常复杂,需要安装动力总成及车身相关附件,现有结构的前横梁需要增加很多固定支架对相关附件进行固定,这样就增加了前横梁总成的零部件种类,不利于安装和维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横梁总成,在保证前横梁整体强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前横梁的总体重量,同时在前横梁上设置动力总成及车身相关附件的安装孔,减少使用多余的固定支架,不仅便于相关附件的安装和维修,同时可以减少重量和成本,提高前横梁总成的使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横梁总成,包括软垫本体,包括上横梁翼面、下横梁翼面、横梁腹面,还包括加固支架、上加强板、下加强板和散热器固定支架;所述上横梁翼面与所述下横梁翼面相平行;所述横梁腹面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翼面和所述下横梁翼面的一侧端面呈垂直连接;所述加固支架与所述横梁腹面相平行,且所述加固支架与所述上横梁翼面和所述下横梁翼面垂直连接;所述上加强板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翼面的顶面两端;所述下加强板设置在所述下横梁翼面的底面两端;所述散热器固定支架与所述上横梁翼面的所述上加强板垂直连接;所述上横梁翼面和所述下横梁翼面以及所述横梁腹面上设置有减重通孔。
优选地,所述横梁腹面的两端设置有半圆弧状缺口,且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上横梁翼面和所述下横梁翼面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横梁翼面和所述下横梁翼面以及所述横梁腹面上还设置有螺栓孔,用于安装发动机配件。
优选地,所述加固支架为“工”字形结构,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上横梁翼面和所述下横梁翼面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固支架上的“工”字形结构内侧凹陷部位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固定连接保险杠和拖钩装置。
优选地,所述上加强板上设置有贯通所述上横梁翼面的第一固定孔,所述下加强板上设置有贯通所述下横梁翼面的第二固定孔,前横梁总成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的紧固螺栓固定在车辆纵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孔之间设置有贯通所述上横梁翼面的腰形孔。
优选地,所述上横梁翼面、所述下横梁翼面和所述横梁腹面的板厚为4.5~5.5mm;所述加固支架、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下加强板的板厚为5.5~6.5mm。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固定支架为“L”形结构,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固定支架上设置有连接孔,散热器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紧固螺栓与散热器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前横梁总成,在使用加固支架和加强板来保证前横梁整体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在上、下横梁翼面和横梁腹面上增加减重通孔来减少前横梁的总体重量,并且通过在前横梁上设置动力总成及车身相关附件的安装孔,减少使用多余的固定支架,不仅便于相关附件的安装和维修,同时可以减少重量和成本,提高前横梁总成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地,横梁腹面的两端设置有半圆弧状缺口,且通过焊接方式与上横梁翼面和下横梁翼面相连接,有利于通过半圆弧状缺口来减轻前横梁总成的重量,而且半圆弧状的缺口也可以将施加在横梁腹面上的应力均匀分散到前横梁总成上,增加前横梁总成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上横梁翼面和下横梁翼面以及横梁腹面上还设置有螺栓孔,用于安装发动机配件,有利于通过螺栓孔来安装发动机配件及其管路,减少固定支架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前横梁总成的整体重量、便于安装和维修,而且可以提高前横梁总成的使用效率。
进一步地,加固支架为“工”字形结构,通过焊接方式与上横梁翼面和下横梁翼面相连接,有利于通过“工”字形结构的支撑特性来增加前横梁总成的强度,“工”字形结构还可以将施加在上横梁翼面和下横梁翼面上的应力均匀分散到前横梁总成上,增加前横梁总成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86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