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缓倾岩层块状岩体隧道的轻型支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57511.6 | 申请日: | 2014-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仇文革;章慧健;潘建平;黄黆;李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岩层 块状 隧道 轻型 支护 方法 | ||
1.适用于缓倾岩层块状岩体隧道的轻型支护方法,通过设置径向锚杆和超前锚杆,并将两者与W钢带连接共同组成轻型支护系统,把散体的围岩组织起来,形成承载拱,充分发挥围岩的潜在承载能力,具体包含如下的处理步骤:
1)在前续超前锚杆的支护下,开挖隧道,架设W钢带;所述W钢带具有开孔,方便与径向锚杆和超前锚杆连接;
2)施作径向锚杆,并将锚杆与W钢带连接;
3)施作超前锚杆,并将锚杆与W钢带连接;
4)循环执行1)至3)步,直至施工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适用于缓倾岩层块状岩体隧道的轻型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钢带布置间距以不出现落石为准,宜控制在0.6m~1.2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适用于缓倾岩层块状岩体隧道的轻型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锚杆与W钢带连接,纵向间距与W钢带同步;环向间距宜为0.6m~1.2m,布置在拱部120°范围;锚杆长度无需到达稳定岩层,只需将若干岩块串接以来即可,以3m~5m为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适用于缓倾岩层块状岩体隧道的轻型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前锚杆与W钢带连接,环向布置与径向锚杆同步;纵向考虑1m~2m的搭接长度;长度与现场风钻机具能力匹配,以5m~6m为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适用于缓倾岩层块状岩体隧道的轻型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轻型支护作业段开始的第一块W钢带处,所述第3)步施作超前锚杆时,超前锚杆尾部连接于洞口段(10)结束的最后一榀钢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751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