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66451.4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5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峰;刘惠;李贤;林泽峰;李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26 | 分类号: | A61L15/26;A61L15/18;A61L15/42;A61L27/46;A61L27/34;A61L27/58;A61L27/5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活性 玻璃纤维 内酯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50~150mg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加入到10mL质量体积比为8%~12%的聚己内酯-乙酸溶液中,搅拌或超声波震荡使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在聚己内酯-乙酸溶液中分散均匀,再进行磁力搅拌30min,得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混合溶液;
(2)取4~10mL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混合溶液加入到直径为10cm的玻璃皿中,真空干燥2天,得到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聚己内酯-乙酸溶液中聚己内酯的分子量为40000~80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制备方法为:
(I)将乙醇、水和2mol/L盐酸溶液混合,加入模板剂,磁力搅拌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及硝酸钙,搅拌均匀得到生物玻璃前驱体溶液;
(II)将所述生物玻璃前驱体溶液在室温条件下密封陈化0.5~4天,得到陈化后的生物玻璃前驱体溶液;
(III)取5mL所述陈化后的生物玻璃前驱体溶液与等体积的乙醇混合,再加入300~500mg的粘结剂混合搅拌至得到透明溶液;
(IV)用注射器取5mL步骤(III)所述透明溶液进行静电纺丝,透明溶液挤出速度设定为0.5~1.0mL/h,施加电场为1.4~2KV/cm,用铝箔纸接收静电纺丝形成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粗产品,得到载有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粗产品薄膜的铝箔纸,然后将载有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粗产品薄膜的铝箔纸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3天;
(V)干燥完成后将铝箔纸上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粗产品薄膜取下,将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粗产品薄膜置于650℃环境中热处理3小时,得到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制备方法中,步骤(I)所述水的用量为1mL,所述2mol/L盐酸溶液的用量为1mL,所述乙醇与水的用量体积比为(6~14):1;步骤(I)中所述水与所述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为(2.5~3.5):1;步骤(I)所述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及硝酸钙摩尔比为:正硅酸乙酯:硝酸钙:磷酸三乙酯=(60~90):(36~6):8;步骤(III)所述粘接剂为聚乙烯醇缩丁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制备方法中,步骤(I)中所述模板剂为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所述模板剂的用量为0~2g。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得到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具有分级多孔结构,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均匀分散在所述聚己内酯膜的表面及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中具有三类孔径规格,其中第一类孔洞的直径为20~100μm,第二类孔洞的直径小于2μm,第三类孔洞为生物活性玻璃纤维本身所具有的纳米孔;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的厚度为100μm~400μm;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直径为500nm~2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活性玻璃纤维为均匀纳米孔生物活性玻璃纤维、中空纳米孔生物活性玻璃纤维或分级纳米孔生物活性玻璃纤维中的一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匀纳米孔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孔径为7~13nm;所述中空纳米孔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内部中空通道直径为50~200nm,周围壁上小孔的直径为7~20nm;所述分级纳米孔生物活性玻璃纤维上小孔直径为5~300nm,内部孔径由内向外缩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活性玻璃纤维-聚己内酯复合膜在制备皮肤辅料、生物惰性基底表面材料以及制备载药物或载基因的组织修复膜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645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