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覆盖件包边弯折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82082.8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5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黄祥坤;杨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9/12 | 分类号: | B21D19/12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覆盖 件包边弯折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涉及汽车覆盖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覆盖件的包边弯折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覆盖件的内外板需要进行包边弯折处理,比如发动机舱盖、行李箱盖等部件,传统压接模具在对上述覆盖件的边缘处进行包边操作时,一般采用先自由预弯,再进行压合操作,具体来说,结合图1所示,传统包边模具从初始包边角度a(小于105°)预弯至压合前的角度(一般为40°~45°)的过程为自由预弯,当初始包边角度大于等于105°时,如采用传统的包边模具,从初始包边角度a(105°~150°)自由预弯至压合前的角度时,预弯压块1与覆盖件2的待折弯的包边3接触会产生绕包边3与覆盖件2交界处的根部位置处预弯力矩M,该力矩M会导致覆盖件包边3的周围位置处产生翘曲变形或者凹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车身的外观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覆盖件的包边弯折方法,确保覆盖件包边位置处的平整度及外观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覆盖件包边弯折方法,覆盖件包边从初始包边角度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弯折后成型,每次弯折的角度小于等于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的技术效果为:汽车覆盖件包边通过多次弯折(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确保覆盖件包边的弯折角度小于等于60°,施加对覆盖件包边弯折力的角度是可变的,这样就可以使得覆盖件包边与覆盖件交界处的根部位置处预弯力矩始终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该交界处所承受的弯矩力矩可避免覆盖件包边与覆盖件交界处出现翘曲变形或者凹陷的现象,进而可确保覆盖件包边位置处的平整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覆盖件包边的弯折装置,在使得的覆盖件包边被弯折的同时,确保覆盖件包边位置处的平整度及外观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覆盖件包边的弯折装置,包括用于托撑所述覆盖件的基座,基座的上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弯折单元,其中每一个弯折单元分别执行对覆盖件包边的弯折动作,且每次弯折的角度小于等于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的技术效果为:利用弯折单元实施对覆盖件包边的多次弯折,每次确保覆盖件包边的弯折角度小于等于60°,施加对覆盖件包边弯折力的角度是可变的,这样就可以使得覆盖件包边与覆盖件交界处的根部位置处预弯力矩始终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该交界处所承受的弯矩力矩可避免覆盖件包边与覆盖件交界处出现翘曲变形或者凹陷的现象,进而可确保覆盖件包边位置处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覆盖件包边在进行弯折操作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弯折装置的第一、第二弯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f是本发明中弯折装置在实施对覆盖件包边弯折动作的6个状态示意图;
图5a-5e分别是图4b-4f中的A-E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中弯折装置中的辅助压块与压料板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图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汽车覆盖件包边弯折方法,覆盖件10包边11从初始包边角度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弯折后成型,每次弯折的角度小于等于60°。
经过验证得出,汽车覆盖件10包边11通过多次弯折(两次或两次以上),施加对覆盖件10包边11弯折力的角度是可变的,每次确保覆盖件10包边11的弯折角度小于等于60°,当覆盖件10包边角度大于105°时,通过向包边11的外板面施加弯折力,并使得预弯角度小于等于60°施加对包边11斜向上的力作用在包边11的板面与覆盖件10交界处的分力较小,就可以使得覆盖件10包边11与覆盖件10交界处的根部位置处预弯力矩始终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该交界处所承受的弯矩力矩可避免覆盖件10包边11与覆盖件10交界处出现翘曲变形或者凹陷的现象,进而可确保覆盖件10包边11位置处的平整度。
作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覆盖件10包边11的初始包边角度为105°-120°,所述弯折的次数为两次,当覆盖件10包边11的初始角度为120°,施加对覆盖件10包边11的弯折次数为两次且每次的弯折角度为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20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