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金表面铬硅共渗渗剂及涂层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87150.X | 申请日: | 2014-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41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京雷;屈笑雨;徐宏;黄志荣;万顺;陆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0/54 | 分类号: | C23C10/5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0 | 代理人: | 朱小晶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表面 铬硅共渗渗剂 涂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金表面涂层制备技术,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合金表面铬硅共渗渗剂及涂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一般使用条件下,钢铁材料的失效多源于表面。表面涂层强化技术可以使材料表面的成分、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提高表面性能,不但可以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也可以避免采用高成本的材料。金属表面渗铬(Cr)、渗硅(Si)可以明显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蚀性、抗高温氧化、抗渗碳性能,并具有抑制铁镍元素催化效应等作用,目前已得到一定的应用。对于低碳钢,渗铬较容易实现,但对于中高碳钢及高合金钢,随着Cr向炉管合金内部的扩散渗入,在其内部必然形成一定量的碳化物,这将降低Cr扩散速度和数量,影响涂层的质量。并且研究发现,元素Cr在奥氏体组织中的扩散速度明显低于在铁素体中的扩散速度。而工程上常用的HP40、HK40、316等材料在常温及高温下均为奥氏体组织,这类材料的渗铬更为困难。为加快Cr的扩散速度,目前在工艺上采取Cr、Si共渗技术,在渗Cr过程中加入Si元素,Si可降低合金表面局部的C含量,伴随着组织由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有利于Cr的扩散渗入。
但是,在元素扩散过程中,由于Cr、Si、Fe扩散速度不相同,Si的扩散系数比Fe大,存在原子扩散的柯肯达尔效应。在Cr、Si扩散的同时伴随着空洞的出现,导致涂层内有大量孔隙,涂层不致密,脆性增大,甚至还会引起涂层脱落,严重影响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合金表面铬硅共渗渗剂及涂层制备方法,获得结合力好,均匀致密、无孔隙的铬硅涂层,涂层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适于生产和工业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合金表面铬硅共渗渗剂,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粉末:
铬:12~25%;
硅铁合金:5%~20%;
钛:1~5%;
碱土金属氧化物:5~10%;
活化剂:0.5~3.5%;
氧化铝:余量。
所述的碱土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钙、氧化镁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
所述的活化剂为氯化铵、氟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所述的组分粉末粒度为150~400目。
组分钛、氧化镁和氧化钙作为硅元素扩散速度调节剂,避免元素扩散过程产生孔隙。
一种合金表面铬硅共渗涂层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粉末,将其搅拌混合均匀后放入渗箱;
步骤(2):将除油除锈后的待渗零件埋入渗剂中并压实,用耐火泥密封渗箱,在100℃~120℃烘干1~2小时;
步骤(3):将烘干后的渗箱置于高温马弗炉中,在850℃~1250℃的温度下进行包埋共渗处理,随炉冷却后取出。
在所述步骤(1)中氧化铝粉末在使用前经1000℃~1200℃温度煅烧处理2~3小时。
在所述步骤(2)中渗箱有多个试样时,相邻平行试样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5mm,工件距离渗剂顶部或底部不小于20mm。
在所述步骤(3)中,采用两步法加热工艺,首先加热至800℃~950℃保温2~5小时,然后加热至1000℃~1250℃保温3~6小时,升温速度为5℃~10℃/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渗剂配方创新在于采用钛及碱土金属氧化物氧化镁和/或氧化钙。当共渗反应进行时,Si在Fe中以置换形式形成置换固溶体,活性硅原子向工件内部扩散是以空位机理进行的。Si向内部扩散的同时,还进行着铁原子由内部向外的扩散,因而在工件表层存在着硅-铁的互扩散偶。特别是在扩散前沿,硅的浓度梯度最大。因此,在常规渗铬硅工艺中,硅-铁互扩散区域要发生严重的柯肯达尔效应,导致扩散层中出现微孔。随着渗硅层中出现γ→α相变,产生相变应力,扩散层前沿形成的微小孔更易于聚集长大,出现明显的孔洞。
本发明渗剂体系中,钛(Ti)元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i的扩散速度,使得Fe、Si扩散速度相匹配。同时,在渗剂中添加的氧化镁和氧化钙与Si相互作用,形成钙和镁的硅化物,可使合金表面上的活性硅原子浓度降低,创造渗硅最佳条件。Si的吸附速度低于它向工件表面深处的扩散速度,在局部表层,Si和Fe的互扩散量相近,有效的避免由柯肯达尔效应产生的孔隙,获得致密的涂层组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71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截止波导通风窗与电磁屏蔽门组合使用的电磁屏蔽窗
- 下一篇:一种防偷窥窗户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0-00 金属材料表面中仅渗入金属元素或硅的固渗
C23C10-02 .被覆材料的预处理
C23C10-04 .局部表面上的扩散处理,例如使用掩蔽物
C23C10-06 .使用气体的
C23C10-18 .使用液体,例如盐浴、悬浮液的
C23C10-28 .使用固体,例如粉末、膏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