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驾驶经济性评价系统及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88162.4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0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强;匡旭;李克强;蓝云鹏;李程;黄彬;郭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中交慧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N3/02 | 分类号: | G06N3/02;G06N3/08;G07C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驾驶 经济 评价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驾驶经济性评价系统及评价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基于车联网的车辆驾驶经济性评价系统及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的燃油经济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对油耗有着较大影响,合理的驾驶行为有利于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对于营运车辆而言,督促并辅助驾驶员采用合理的驾驶行为有利于降低燃油消耗,提高企业的运输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对于普通车主而言,了解驾驶行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指导驾驶员改善驾驶技巧,降低汽车的使用成本。国内外开发了许多驾驶评价系统,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220002851.6公开的“驾驶员驾驶经济性评价系统”,其是通过获取的油耗值影响信息,利用MAP图等计算最经济瞬时油耗值,并与实际瞬时油耗值进行比较得到驾驶行为的经济性等级,并且反算出表征最经济驾驶行为的建议信息。又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210025770.2公开的“一种驾驶评价系统及方法”,其是根据预先设置的评价参数种类和权重采集车辆信息,结合车辆运行数据、道路评价参数以及车辆信息对驾驶行为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通用性。
目前的评价系统和方法存在的问题有:1、通过预先储存评价的权重和参数进行驾驶经济性的评价,准确性受到限制,缺乏根据道路环境和车辆状态进行实时动态变化的能力。2、使用的权重和阈值经过人为规定,带有主观色彩,不利于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限制了改善经济性驾驶行为的可能。3、考虑因素不全面,对驾驶员的考察大部分只局限在车速控制,驾驶建议的针对性不强。4、只能针对已经记录过的路段进行评价和建议,不能对未行驶过的路段提出建议,缺乏通用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道路情况参数和车辆特征参数对权重和阈值进行修正、充分考虑各因素、具有动态适应能力的基于车联网的车辆驾驶经济性评价系统及评价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驾驶经济性评价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与若干车载终端,所述数据中心与车载终端通过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交换信息;所述数据中心包括档案数据存储模块和评价模型修正模块;所述车载终端包括模式命令获取模块、档案数据获取模块、由GPS导航装置和行车记录仪构成的运行数据获取模块、理想油耗预测模块、评价参数存储模块、驾驶行为评价模块和驾驶建议输出模块;
驾驶员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向所述模式命令获取模块输入命令,处于驾驶行为评价模式时:每隔一定里程,所述GPS导航装置采集当前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和评价参数存储模块;所述行车记录仪采集车辆运行数据和其他评价参数发送至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理想油耗预测模块和驾驶行为评价模块;所述评价参数存储模块利用获得的两次地理位置信息,获取车辆在待评价行驶路段的道路情况参数和评分修正系数,并将获取的道路情况参数发送至所述理想油耗预测模块和档案数据获取模块,将获取的评分修正系数、储存的指标阈值和指标权重发送到所述驾驶行为评价模块;所述理想油耗预测模块计算油耗绩效评分发送到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和驾驶建议输出模块,同时将车辆特征参数发送到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所述驾驶行为评价模块计算单项驾驶行为评分和经济驾驶行为评分,得到的评分结果发送到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和驾驶建议输出模块;所述驾驶建议输出模块分析得到的驾驶建议发送到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同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输出所述评分结果和驾驶建议;所述档案数据获取模块将驾驶员的个人信息结合以上收到的其他档案信息整理成驾驶行为档案,发送到所述档案数据存储模块作为历史数据;
处于训练模式时:所述数据中心的操作人员根据所述档案数据存储模块存储的历史数据对理想油耗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同时操作人员将历史数据中油耗绩效评分与经济驾驶行为评分的误差输入所述评价模型修正模块,通过所述评价模型修正模块内更改权重的接口对评价参数和理想油耗预测模型进行更改,并发送至所述评价参数存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中交慧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北京中交慧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81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建立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弯折的智能公交卡壳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