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收集自身道路扬尘的机动车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88293.2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6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常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涛涛 |
主分类号: | B60K13/00 | 分类号: | B60K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24 陕西省西安市灞***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集 自身 道路 扬尘 机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动车道路扬尘污染治理领域,涉及一种可收集自身道路扬尘的机动车,特别是一种在确定且完整功能用途基础上附设携带扬尘收集装置、对自身道路扬尘进行跟随式收集清理的低污染环保机动车。本发明的专利思想适用于新造机动车,也适用于对现有机动车进行改造,能够使基数庞大的普通机动车具备道路扬尘自清除功能,从而参与到治理扬尘污染的行列中来,形成强大合力,有效弥补现有环卫力量在道路扬尘清理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对减少尘霾排放、治理大气污染特别是改善机动车相对集中的城市中严峻的环境空气污染现状具有积极、重大、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环境质量日益加速恶化,广大市民对此焦虑不安、忧心忡忡,尽管政府在常规措施的使用上没有丝毫懈怠,并且还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治理,但环境空气质量仍不见有明显好转的趋势,每每雾霾形成之时,全社会似乎都束手无策,陷入到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痛苦境地,只能静待天气变化,或起大风吹走雾霾,或下大雨冲走雾霾。空气污染侵蚀每一名公众的身体健康,形势残酷,问题严峻,全社会都不能置身事外,而必须严肃看待,认真对待,用尽办法,彻底解决。
城市道路面积一般占城市总面积的10%以上,有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多数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道路扬尘的贡献率在50%左右。部分主要城市道路扬尘占城市总悬浮颗粒污染物的比例列于下表中: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第05期论文——“在线喷水加湿控制道路扬尘排放的研究”作者: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刘泽常等)
城市中的机动车基数庞大且急速增加,具有全天候、全范围的强劲扬尘污染制造力,由机动车引起的道路扬尘已成为城市大气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力治理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已经成为治污减霾和提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采用人工清扫或机扫或专用道路吸尘车辆清除路面积尘是常用的城市环卫措施,其优点是能够对路面现存积尘进行彻底清理,从而避免扬尘颗粒反复经历“扬起——沉降——再扬起”的过程,缺点是需要清扫的“场地”面积巨大,并且,由于来自空中的扬尘颗粒不断沉降,因而,清扫作业不仅本身耗时费力、效率低下、成本偏高,且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实施。为了弥补单纯清扫作业存在的不足,环卫部门又进一步采取了洒水、喷雾、冲洗等道路降尘措施。清扫和降尘都是维护城市环境质量必不可少的措施和手段。但是,由于道路环卫作业本身速度较慢、效率较低,加之城市道路面积巨大,不可能做到针对同一段路面连续不间断实施作业。实际中,无论环卫作业的类型是清扫或是降尘,相邻两次作业之间总会有比较长的时间间隔,通常为每日一次,重要路段虽每日会有多次作业,但相邻两次作业的间隔期也会有数小时。在此期间,路面积尘还是会形成,道路扬尘还是会存在,扬尘污染及其对人群的危害还是难以避免。
在治污减霾方面,人们通常会认为“霾”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即PM2.5,其危害巨大,是治理的重点和焦点,而“尘”是粒径大于“霾”的可吸入颗粒物,相对而言危害较小,可以不用太重视。其实,“霾”与“尘”都是“集合”的概念,尘是一个更加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集合范围上,它包含着“霾”,“道路扬尘”颗粒本身也包括有“霾”颗粒。弄清“霾”与“尘”的概念,有利于理解治理道路扬尘与治霾之间的关系,也即,治理道路扬尘本身就是“治污减霾”。
在通常所采取的治理扬尘技术手段中,“降尘”可称之为“治标”,而“除尘”可谓“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方为上善之策。不能因为降尘措施治“标”不治“本”,就武断地否定其意义和价值,也不能吹毛求疵,因为“除尘”措施不够彻底而否认其实用性。
对于治理道路扬尘污染,一个似乎很显然的方案是:让环卫部门多多添置环卫专用作业车辆就行了,但这种方案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专用环卫作业车辆的购置费用及其使用代价是比较高的,倘若按照应对城市空气污染最严重情况的需要来配置,不仅车辆购置费用对财政来讲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这样“最严重”的情况一年中只会在少数日期中出现,因此在大多数时间,这些环卫车辆还是闲置浪费着的,况且,到底一个城市需要配置多少环卫车辆才能足以应付空气污染呢?这些环卫车辆在类别上又该如何分配呢?总不至于满大街都是环卫车辆吧?这样对城市交通以及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影响会有多大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涛涛,未经常涛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82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