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轮胎用成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3150.4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375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付登科;鲁傅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科玲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08 | 分类号: | B29D30/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2 | 代理人: | 彭益波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轮胎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橡胶轮胎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备轮胎用的成型机。
背景技术
橡胶轮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轮胎的包括如下结构:1内面胶与胎边胶、2第一层帘布、3第二层帘布、4钢丝圈、5第一层钢带、6第二层钢带、7冠带条、8胎面胶等,在现有生产技术中,1、2、3、4是在一次充气筒上完成,5、6、7、8是在钢带筒上完成,然后由携带钢圈将钢圈筒上完成的胎面部分夹到充气筒上,进行辊压成生胎。现有成型机如图2所示,图中,9为充气筒,10为钢带筒,11为携带圈,12为充气筒主机总成,13为钢带筒主机总成。如图2所示,目前一般成型机由1个充气筒与一个钢带筒组成,其每段成型时间如下:
由上表可知,现有技术中,成型机完成一次作业周期需要耗时约108秒,如果周期能有效缩短,那么,将有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现有技术中心,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钢带筒工作流程:
第一步:第一层钢带输送装置将第一层钢带输送到钢带筒上,由筒上的磁铁吸住,然后绕钢带筒缠绕一周,裁切,将断面粘接;
第二步:第二层钢带输送装置将第二层钢带输送到钢带筒上,贴在第一层钢带上面,由筒上的磁铁吸住,然后绕钢带筒缠绕一周,裁切,将断面粘接;
第三步:冠带条输送装置将冠带条输送到钢带筒上,贴在第二层钢带左边,然后钢带筒边旋转边缠绕,由左至右,直到绕到第二层钢带最右边,然后自动裁切;
第四步:胎面输送装置将已裁切好的胎面胶输送到钢带筒上,贴在冠带条上,边缠绕边辊压一周;
第五步:由胎面携带圈将已做好的胎面部分抓取到中间胎面携带圈上。
充气筒工作流程:
第一步:内面胶输送装置将已裁好的内面胶输送到充气筒上,由筒上吸气装置吸住,边辊压边缠绕一周;
第二步:第一层帘布输送装置将已裁好的第一层帘布输送到充气筒上,贴在内面胶上,边辊压边缠绕一周;
第三步:第二层帘布输送装置将已裁好的第二层帘布输送到充气筒上,贴在第一层帘布上,边辊压边缠绕一周;
第四步:钢丝携带圈将两个钢丝圈分别套在第二层帘布的左右两边各一个,然后充气反包,将钢丝圈反包在前面几层胶内;
第五步:胎面携带圈将钢带筒上已做好的胎面部分套在已充气的内面胶上,然后进一步充气并辊压胎面胶,使其压实;
第六步:胎面携带圈再次将已做好的生胎从充气筒上取出。
由于受设备结构的限制,其充气筒和钢带筒在整个制程中需要相互等待对方完成相应的制程,才能进行后续的作业程序,因此整个制程耗时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有效缩短生产周期的轮胎成型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备轮胎用成型机,所述成型机的钢带筒和充气筒均为两个或三个,并均可自转,所述成型机还设有:
钢带筒工位旋转装置,用于带动所有钢带筒整体转动,以便将钢带筒切换到不同工位;
充气筒工位旋转装置,用于带动所有充气筒整体转动,以便将充气筒切换到不同工位;
所述两个或三个充气筒均匀分布安装于所述充气筒工位旋转装置上,所述两个或三个钢带筒均匀分布的安装于钢带筒工位旋转装置上。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左边2个或3个钢带筒与右边2个或3个充气筒是同时工作的。
两个钢带筒配两个充气筒的装置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B1钢带筒工作流程:
第一步:第一层钢带输送装置将第一层钢带输送到钢带筒上,由筒上的磁铁吸住,然后绕钢带筒缠绕一周,裁切,将断面粘接;
第二步:第二层钢带输送装置将第二层钢带输送到钢带筒上,贴在第一层钢带上面,由筒上的磁铁吸住,然后绕钢带筒缠绕一周,裁切,将断面粘接;
然后通过B1与B2旋转,将B1与B2筒对调,此时B2筒处在B1的位置,接着重复上面两步;
而B1筒处在B2位置,继续:
第三步:冠带条输送装置将冠带条输送到钢带筒上,贴在第二层钢带左边,然后钢带筒边旋转边缠绕,由左至右,直到绕到第二层钢带最右边,然后自动裁切;
第四步:胎面输送装置将已裁切好的胎面胶输送到钢带筒上,贴在冠带条上,边缠绕边辊压一周;
第五步:由胎面携带圈将已做好的胎面部分抓取到中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科玲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市科玲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31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助力转向安全监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改善辊面温度均匀性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