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栅SOI器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09909.X | 申请日: | 2014-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1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远;张正选;宁冰旭;毕大炜;彭超;邹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86;H01L29/423;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李仪萍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oi 器件 结构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双栅SOI器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绝缘体上材料以其独特的绝缘埋层结构,能降低衬底的寄生电容和漏电电流,在低压、低功耗、高温、抗辐射器件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制备更小尺寸、更高性能的器件一直是半导体工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进入到22nm节点及以下,对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提出了更高要求。
CMOS为了较低的功率和较高速度而采用绝缘体上硅(SOI)技术。器件面积越小、密度越高,制造出的芯片成本越低。
SOI器件在工作时,会在体区积累电荷,形成体电势,从而导致SOI器件中特有的浮体效应。浮体效应(Floating body effect)是在SOI技术中实现的晶体管与体势(body potential)相关的效应。晶体管在绝缘体层上形成一个电容。这个电容上聚集的电荷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例如,开启结构上的寄生晶体管和关态泄漏电流(off-state leakages),造成更高的电流消耗,以防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丢失信息。它也造成历史效应(history effect),即晶体管与之前状态阈值电压有关的效应。在模拟电路器件中,浮体效应被称作扭结效应(Kink effect)。如图1所示,显示了SOI MOSFET的输出特性曲线(横坐标为漏电压VD,纵坐标为漏电流ID),其中虚线框中显示了浮体效应。
因此,提供一种双栅SOI器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以消除或改善SOI器件中的浮体效应,提高器件性能实属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栅SOI器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SOI器件中存在浮体效应,导致器件性能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栅SOI器件结构,包括SOI衬底及形成于所述SOI衬底中并通过浅沟槽隔离结构隔离的MOS晶体管;所述MOS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栅极接触、源极接触及漏极接触;所述MOS晶体管还包括背栅极接触;所述背栅极接触设置于所述MOS晶体管正面,且穿通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及SOI衬底的埋氧层,与SOI衬底的背衬底接触。
可选地,所述背衬底包括一掺杂区域,所述背栅极接触与所述掺杂区域连接。
可选地,所述背栅极接触与所述掺杂区域之间还形成有一硅化物层。
可选地,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底部到达所述埋氧层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MOS晶体管为PMOS或NMOS。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栅SOI器件结构的制作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一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背衬底、埋氧层及顶层硅的SOI衬底,在所述顶层硅中形成用于隔离有源区的浅沟槽隔离结构;
S2:在所述有源区中形成栅极、源极及漏极,并形成覆盖所述栅极、源极及漏极的钝化层,得到MOS晶体管;
S3:在所述源极、漏极及栅极上形成接触通孔,同时在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及埋氧层中形成接触通孔;
S4:在所述接触通孔中填充金属,形成栅极接触、源极接触、漏极接触及背栅极接触。
可选地,于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浅沟槽隔离结构及埋氧层中形成接触通孔后,对所述接触通孔底部区域的背衬底进行掺杂,形成掺杂区域。
可选地,所述掺杂区域中的掺杂元素包括硼、磷及砷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对所述接触通孔底部区域的背衬底进行掺杂后,进一步在所述接触通孔底部形成硅化物层。
可选地,所述MOS晶体管为PMOS或NMO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99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