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辛烷值低硫汽油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2724.9 | 申请日: | 2014-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5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崔维敏;许友好;崔守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6 | 分类号: | C10G6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浩然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辛烷值 汽油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辛烷值低硫汽油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汽油辛烷值是衡量汽油在气缸内抗爆震燃烧能力的一种数字指标,其值高表示抗爆性好。
随着世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各国都在不断提高汽油产品的质量标准。汽油硫含量和烯烃含量是衡量汽油清洁度的重要指标,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要求汽油中的硫含量和烯烃含量越低越好。
目前在汽油脱硫技术中,经济可行、应用成熟的有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技术、催化蒸馏技术以及吸附脱硫技术。汽油加氢脱硫(后加氢)技术是一种投资成本底、氢耗少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汽油硫含量的方法。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通常也是通过采用选择性加氢的方法来实现的。但是,无论是加氢脱硫,还是选择性加氢脱烯烃,都会因为汽油中的烯烃被大幅度加氢饱和,造成汽油辛烷值损失严重。
在传统的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方法中,一种是通过在汽油中添加高辛烷值组分如甲基叔丁基醚(MTBE)、芳烃等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但加入的芳烃等可能会对汽油的品质或者对环保有不利影响;另一种是通过优化汽油的生产工艺,例如在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引入辛烷值助剂来得到高辛烷值汽油,但该方法中汽油辛烷值的提高通常是由于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不符合现代环保对汽油低烯烃含量的要求。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高辛烷值低硫汽油的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高辛烷值低硫汽油的生产方法。
该方法包括:(1)原料汽油和氢气进入反应器,与进入反应器的脱硫吸附剂接触,进行吸附脱硫反应,得到低硫汽油油气和待生脱硫吸附剂;(2)将所述低硫汽油油气分离得到低硫汽油,将该低硫汽油进行脱正构烷烃的处理,得到非正构烷烃含量为80-100重量%的汽油产品;(3)载硫后的待生脱硫吸附剂进入流化床再生器,与再生气体接触进行再生;(4)再生后的脱硫吸附剂进入还原器内,与还原气体进行还原;(5)还原后的脱硫吸附剂从流化床反应器底部返回该反应器。
优选地,其中步骤(2)所述汽油产品中非正构烷烃的含量为90-100重量%,本发明所述非正构烷烃是指汽油中除正构烷烃之外的其它组分,包括异构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等。
优选地,其中从所述脱正构烷烃的处理包括:将所述低硫汽油在吸附分离塔中进行正构烷烃的吸附分离。
优选地,其中所述吸附分离在多组并联的吸附分离塔中进行,每一组吸附分离塔包括1-3个串联的吸附分离塔。
优选地,其中所述吸附分离所用的吸附剂为选自5A分子筛、硅胶和氧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吸附操作的条件为:温度220-350℃,压力0.2-1.0MPa,进料液时体积空速0.5-2.0小时-1,停留时间为10-500秒。
优选地,其中所述吸附分离还包括:将脱附剂通入吸附分离塔进行脱附操作。
优选地,其中所述吸附分离所用的脱附剂为选自氮气、氢气、氨蒸汽、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天然气和炼厂气中的至少一种;脱附操作的温度为150-400℃,脱附剂进料体积空速为30-70小时-1,脱附时间为2-8分钟。
优选地,其中步骤(2)所述脱正构烷烃的处理包括:向所述低硫汽油中加入尿素进行尿素包合反应,得到包合反应混合物;从所述包合反应混合物中过滤分离出尿素包合物,得到所述汽油产品。
优选地,其中所述尿素包合反应的操作条件为:尿素与原料汽油的投料质量比1-3,反应温度20-60℃,包合反应时间15-40分钟。
优选地,步骤(2)还包括:用温度为60-98℃的热水处理所述尿素包合物,回收得到正构烷烃。
优选地,步骤(2)所述脱正构烷烃的处理包括:将所述低硫汽油通过溶剂萃取分离出正构烷烃。
优选地,其中所述溶剂萃取的操作条件为:萃取所用溶剂与被萃取汽油的质量比为1-5,萃取时间1-10分钟,温度-30至-1℃,萃取所用溶剂为选自氯代烃、醚、酯和酮类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其中所述脱硫吸附剂包含氧化锌、氧化硅和氧化铝,并且该脱硫吸附剂还含有镍和/或钴。
优选地,其中所述吸附脱硫反应的条件为:温度250-450℃,压力0.2-4MPa,重时空速0.5-80小时-1,氢油体积比为0.01-1000Nm3/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27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