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油柱成型制备氧化铝小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6739.2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24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良;马爱增;潘锦程;杨彦鹏;蔡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F7/02 | 分类号: | C01F7/02;B01J21/04;B01J3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油 成型 制备 氧化铝 小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氧化铝小球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由高纯度氢氧化铝溶胶制备高纯度氧化铝小球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铝由于具有比表面积高、粒径分布窄、良好的吸附性、热稳定性和表面酸性等优良特性广泛用做石油化工催化剂的载体、吸附剂和加氢催化剂等。针对不同的工业生产装置,需要将催化剂制成不同的形状和尺寸以满足连续生产的需要。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富产氢气和芳烃的连续重整移动床催化工艺而言,为了实现催化剂的连续输送并满足其它的工业设计要求,减少催化剂机械磨损,必须将载体氧化铝制成直径为1.4~2.0mm的圆形小球,同时压碎强度不低于40N/粒。由于采用负载型Pt催化剂,对催化剂中的杂质含量有更高的要求。连续重整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一般是5年,体系运转过程会存在一定的水蒸气,对载体的水热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
热油柱成型是制备氧化铝小球常用的工艺方法,传统流程为:将金属铝和盐酸溶液反应制备铝溶胶,与胶凝剂(尿素或六次甲基四胺溶液)进行充分的搅拌,得到粘度和固体含量合适的铝溶胶混合物,滴入充满白油的热油柱装置中。油层的主要作用是使滴入的铝溶胶成型,一般可以选用煤油、医用润滑油、液体石蜡油等。溶胶成球后进一步在油浴或氨水中密闭加压老化处理提高其强度,优化其堆密度、孔结构,最后经过洗涤、干燥和焙烧得到成品γ-Al2O3小球。
氧化铝小球成型首先是氧化铝溶胶的制备,刘智信等[硅酸盐通报,2004(4):73-75]介绍了3种常用氧化铝溶胶的制备方法(有机盐原料法、无机盐原料法和粉体分散法),探讨了制备过程中温度、酸度、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有机原料法纯度高,但成本较高;无机原料法制备方法简单,但杂质离子含量偏高;粉体分散法原料易得,过程简单易控,原料均为工业产品,价格便宜,便于储存,易于实现工业化。
铝溶胶热油柱成型方法制备球形氧化铝最早见于专利US 2620314,采用金属铝和盐酸溶液反应制备铝溶胶,溶胶与六次甲基四胺溶液混合后在热油柱装置中成型,经油浴中加压老化,水洗,干燥,焙烧,水蒸汽扩孔处理得到球形氧化铝,需要的工序多,每一工序所需时间长,采用盐酸对设备腐蚀严重,同时所得氧化铝球的水热稳定性低。
US4399119公开的方法包括高温高压条件下,用盐酸和三水铝石反应得到碱式氯化铝水溶液,补充部分铝以便调整溶胶中铝含量,加入氨水形成含有氯化铵的氯化铝水溶胶,将溶胶与在升温过程可以分解的胶凝剂混合,经热油柱成型,老化,水洗,干燥,焙烧制成球形氧化铝。采用盐酸浸煮金属铝或三水铝石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对设备腐蚀严重,原料杂质含量高,成型后老化,加压老化,水洗涤等工艺耗时长。
CN87101513A采用氯化铝和氨水在60~80℃进行中和反应,得到氢氧化铝溶胶后将其滴加入油氨柱装置内成型,小球通过油氨界面时造成球形度差,小球硬化过程依靠氨气逐步向球内体渗透,老化后需进行水洗,干燥,在600~800℃条件下水蒸汽扩孔处理,影响产品的硬度,同时采用无机原料法制备的氢氧化铝溶胶杂质含量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油柱成型制备氧化铝小球的方法,该法用热油柱滴球成型,无需后续的老化处理,可直接收集氧化铝小球,流程简单,同时氧化铝小球纯度、水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本发明提供的热油柱成型制备氧化铝小球的方法,包括将烷氧基铝水解法制得的拟薄水铝石粉、第一胶凝剂和水混合制成氧化铝悬浮液,向其中加入酸溶液得到氧化铝浆液,在氧化铝浆液中加入第二胶凝剂混合均匀后将其滴入热油柱中成球,直接在热油柱底端收集氧化铝小球,将收集的氧化铝小球水洗、干燥、焙烧。
本发明方法采用烷氧基铝(也称醇铝)水解制得的高纯拟薄水铝石粉与酸溶液反应制备氧化铝溶胶,滴入热油柱中成型后直接取出湿球,将其干燥、焙烧即可得到符合催化剂强度要求的小球,简化了小球制备的后处理步骤,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和对比例方法滴球成型制得的氧化铝小球的水热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67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备枝杈状有序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的方法
- 下一篇:氢氰酸的清洁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