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7310.5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4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U.迈尔德纳;L.特斯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部侧壁 侧壁组件 外部侧壁 车尾 汽车车身 邻接 车顶框架 车辆横向 连接区域 成型件 可拆卸 翼子板 车顶 轮罩 纵梁 安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2)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所述侧壁组件带有内部侧壁元件(20)和外部侧壁元件(30),其中,所述内部侧壁元件和外部侧壁元件(20、30)沿车辆横向(y)相互连接,并且其中,至少所述内部侧壁元件(20)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z)具有向下邻接在纵梁(4)上的轮罩(29)和向上邻接在车顶(7)上的内部车顶框架成型件(26),并且其中,所述外部侧壁元件(30)在其远离内部侧壁元件(20)的外侧(44)上具有连接区域(42),用于可拆卸地安置车尾侧的翼子板(1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所述侧壁组件带有沿车辆横向(y)组合的内部侧壁元件和外部侧壁元件。
背景技术
整体式的汽车车身通常在侧壁区域内具有多壳式机构。汽车的、尤其轿车的车尾大多具有大面积的且一件式外部板壳,所述板壳在被损坏时必须进行复杂的维修。当大体上至少部分镶嵌车尾侧轮罩的翼子板被损坏时,可能要更换从侧面门槛或纵向框架延伸到车顶架的整个外部板壳或出于维修目的而进行拆解。
这样例如从文献DE 199 46 013 A1已知一种用于整体式车身的车身侧板,所述车身侧板具有内部侧面框架和外部侧面框架。所述两个侧面框架在此沿车辆横向连接,并且外部侧面框架被构造为一件式的。
此外,常用的车尾翼子板装置还在轮罩的区域内与内部侧板元件的限制轮罩的开口边缘相连。车身侧壁的或车尾侧翼子板的外部壳件在此例如可以借助向内指向的弯边与内部侧壁相连。然而这种固定可能容易在汽车长期运行过程中被腐蚀。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所述车尾侧的侧壁组件可以在受损情况下实现成本低廉且方便的维修,这最终能导致更有利的汽车保险等级分级。此外,侧壁组件应该见长于简单且高效的组装以及更好的机械性能。车尾侧的侧壁组件、优选在降低了重量和节省了材料的情况下应该赋予汽车车身更好的强度、抗扭刚度。
所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一种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以及带有这种车尾侧的侧壁组件的汽车车身和汽车解决的,其中,所述侧壁组件带有内部侧壁元件和外部侧壁元件,其中,所述内部侧壁元件和外部侧壁元件沿车辆横向相互连接,并且其中,至少所述内部侧壁元件参照车辆高度方向具有向下邻接在纵梁上的轮罩和向上邻接在车顶上的内部车顶框架成型件,并且其中,所述外部侧壁元件在其背离内部侧壁元件的外侧上具有连接区域,用于可拆卸地安置车尾侧的翼子板。
迄今所设计的整体式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具有内部侧壁元件和外部侧壁元件。内部侧壁元件和外部侧壁元件在此沿车辆横向(y)组合。这两个侧壁元件通常具有相互配合或者说相互适配的板壳,所述板壳很大程度上在汽车横向上相互重叠地接合,以构成侧壁组件。
至少所述内部侧壁元件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z)具有向下邻接在汽车车身的纵梁上的轮罩以及向上与车顶邻接的内部车顶框架成型件。内部侧壁元件由此从车辆底板延伸到车顶。外部侧壁元件在此可以具有类似的面状结构和轮廓,所述结构同样从侧面门槛延伸到车顶框架。然而不论具体何种几何结构,外部侧壁元件在其远离内部侧壁元件的外侧上都具有用于可拆卸的安置车尾侧翼子板装置的连接区域。
尤其外部侧壁元件的设计实现了汽车车身的分离的且独立的车尾侧翼子板装置。所述翼子板可以在受损情况下不费力地从外部侧壁元件的连接区域上拆下,并且更换相应的替换件。可拆卸的翼子板装置或者说在翼子板区域内所设计的侧壁的外部成型件装置使得不需要再借助弯边将翼子板固定在内部侧壁元件或外部侧壁元件上,从而使翼子板在没有弯边和由此不需变形的情况下就能固定在组件(侧壁组件)上。
为此设计的连接方案和固定方案还是不易被腐蚀的,从而能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借助在车尾侧的侧壁组件上可拆卸的独立的车尾侧翼子板装置降低翼子板或内部侧壁元件或外部侧壁元件、乃至整个汽车车身的易腐蚀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73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极消融球囊导管
- 下一篇:蓄电池SOC估计与自动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