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HIV-1CRF01_AE亚型毒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49312.8 | 申请日: | 2014-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80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韩婧婉;刘思扬;庄道民;李韩平;梁淑家;李敬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Q1/70;C12Q1/18;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陈晓庆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hiv crf01_ae 亚型毒株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HIV‑1CRF01_AE亚型毒株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的一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CRF01_AE亚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Ⅰ subtype CRF01_AE)病毒,其保藏号为CGMCC No.8787。本发明公开的HIV‑1CRF01_AE亚型临床分离株GX002可广泛应用于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筛选,以及HIV‑1复制能力相关研究,进而对艾滋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HIV-1CRF01_AE亚型毒株及其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1985年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的传播范围逐渐增大,传播速率越来越快。其流行先后经历了传入期和扩散期,目前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第一季度的疫情报告,截至2014年3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或HIV/AIDS 455352例,死亡140750例,现存活HIV感染者275631例,AIDS病人179721例。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占全部感染的大约90%(包括异性和同性)。中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高度重视,“十一五”起实施了艾滋病及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在项目的支持下,艾滋病诊断试剂、疫苗和其他生物预防产品的研发正在快速推进。
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这导致了HIV-1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其基于病毒基因碱基的组成和排列而区分出的繁多的亚型,更表现为即使是同亚型的病毒,其感染能力、复制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病毒在毒力上具有很大差别。而这些将对艾滋病诊断试剂、疫苗和抗HIV-1药物的研发和筛选产生深远影响。
病毒的毒力是指病毒感染宿主后能引起终末器官损伤的能力,体现为未经治疗的感染发展为艾滋病的速率。作为影响病毒毒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病毒的复制能力表现为在宿主细胞内病毒颗粒增加的效率。对于抗HIV药物来说,对临床分离毒株复制能力的抑制,是评价药物药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我国HIV-1复制能力相关研究来说,也需要一株高复制能力的病毒毒株作为标准参考毒株来进行系统完善的比对分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简称“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要求,评价抗HIV药物药效必须采用三种病毒(实验株、临床分离株、耐药株)进行体外实验。目前为止还没有应用于艾滋病新药评价的高复制能力的标准HIV-1临床分离株,另一方面,我国的HIV-1复制能力相关研究也因缺少高复制能力的标准HIV-1临床分离株而受到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HIV-1CRF01_AE亚型毒株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HIV-1CRF01_AE亚型临床分离株GX002可以应用于治疗艾滋病药物的筛选,以及HIV-1复制能力相关研究。
本发明提供一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CRF01_AE亚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 Type Ⅰ subtype CRF01_AE)病毒,其保藏号为CGMCC No.8787;
所述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
所述病毒为具有高复制能力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CRF01_AE亚型病毒。
一种评价药物对HIV-1病毒的清除和/或抑制效果的试剂盒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该试剂盒包含上述病毒。
一种评价药物对HIV-1病毒的清除和/或抑制效果的方法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如下步骤:
(1)测定药物对宿主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记作TC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493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