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切换装置及方法、车载终端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92363.9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2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贺磊;葛文奇;胡军;冯志学;高鹏;宋宇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孙向民;肖冰滨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切换 装置 方法 车载 终端 车辆 | ||
1.一种车载终端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处理器、电压切换模块和第一DC/DC模块;
所述微处理器,其用于检测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并根据检测到的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值控制所述电压切换模块;
所述电压切换模块,其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根据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调节车辆蓄电池供给所述第一DC/DC模块的电压;
所述第一DC/DC模块,其在所述电压切换模块的调节下,从车辆蓄电池获取电压,并对获取的电压进行转换,再向所述微处理器和车载终端的各部件提供工作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DC模块采用型号为TPS54260的降压转换器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切换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电阻R7和R8;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各自通过一个电阻与所述微处理器的两个控制端连接,且各自通过一个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8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阻R4的一端和型号为TPS54260的降压转换器芯片的使能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输出端和型号为TPS54260的降压转换器芯片的电压输入端,且通过一个电阻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电压检测端,电阻R4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DC/DC模块,其连接在所述第一DC/DC模块和所述微处理器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DC/DC模块输出的5V电压转换为3.3V,再输出给所述微处理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切换模块调节车辆蓄电池供给第一DC/DC模块的电压的同时,为所述第一DC/DC模块匹配从车辆蓄电池获取电压的低压门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采用Cortex-M3内核LPC1768微处理器。
7.一种车载终端的电源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微处理器检测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
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电压切换模块根据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调节车辆蓄电池供给第一DC/DC模块的电压;
在所述电压切换模块的调节下,所述第一DC/DC模块从车辆蓄电池获取电压,并对获取的电压进行转换,再向所述微处理器和车载终端的各部件提供工作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微处理器的控制下,电压切换模块根据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调节车辆蓄电池供给第一DC/DC模块的电压,具体包括:
当微处理器检测到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在9V-16V时,微处理器通过控制电压切换模块使第一DC/DC模块保持在12V工作;
当微处理器检测到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在18V-32V时,微处理器通过控制电压切换模块使第一DC/DC模块切换至24V工作;
当微处理器检测到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在27-48V时,微处理器通过控制电压切换模块使第一DC/DC模块切换至36V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车载终端工作一段时间后,微处理器再次检测车辆蓄电池的电压范围,并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电压切换模块调节所述第一DC/DC模块从车辆蓄电池获取的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所述的电源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压切换模块调节车辆蓄电池供给第一DC/DC模块的电压的同时,为所述第一DC/DC模块匹配从车辆蓄电池获取电压的低压门限值。
11.一种车载终端,其特征在于,该车载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安装有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236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安全气囊
- 下一篇:隔音装置和设置有该隔音装置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