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生活饮用水源水中嗅味物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00318.3 | 申请日: | 2014-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5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盛德洋;张锡辉;梁曦;丁卫;范小江;陈丽珠;刘清华;胡小芳;陈卓华;袁润权;巢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52311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生活 饮用 水源 水中 物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饮用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有效去除生活饮用水源水中嗅味物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嗅味问题是国内外饮用水处理中常见的问题,嗅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但它降低了饮用水的质量,能被饮用者最直观地判断,是人类评价饮用水质量的最早和最直接的参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生活饮用水不得有异嗅味。近年来,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天然水体,加速了水源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产生异嗅味,严重威胁生活饮用水水质。目前已查明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嗅味物质主要有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eosmin)、硫醚与硫醇类物质、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IBMP)、2,4,6-三氯苯甲醚(TCA)和三甲基胺等,其中国内水源水中以前三种最为常见,2007年无锡自来水事件确定产生嗅味的物质是硫醇、硫醚类化合物,主要致嗅成分是甲硫醚,2014年江苏靖江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物确定为二甲基二硫醚,北京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中2-MIB是主要的致嗅物质。
目前,去除嗅味物质常用的工艺有:化学氧化法、吸附法及氧化与吸附联用技术。
化学氧化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一定剂量的氧化剂(如Cl2、ClO2、O3、KMnO4等),利用氧化剂的氧化作用使嗅味物质分解而去除。化学氧化法对去除水中易被氧化的嗅味物质(如硫醇、硫醚类)效果显著。但是,化学氧化法对于耐氧化的嗅味物质(如土臭素、2-MIB等)去除效果不佳。而且,投加氧化剂还可能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新的嗅味物质。使用化学氧化法时氧化剂的投加量也不易控制,投加量需根据水源水中不断变化的嗅味物质浓度进行调整,氧化剂投加量不足时,不能有效去除嗅味,氧化剂投加量大时会产生副产物,影响水质,如Cl2投加量大会生成三卤甲烷、三卤乙酸、三氯乙醛;ClO2投加量大会产出亚氯酸盐、氯酸盐;O3投加量大会产生溴酸盐、甲醛;KMnO4投加过量大会引起锰超标及色度超标等问题。
吸附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或利用活性炭滤池过滤吸附去除水中嗅味物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活性炭对土臭素和2-MIB(2-甲基异莰醇)有良好的吸附去除效果。但是吸附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投加粉末活性炭成本较高,且粉末活性炭需要一定的吸附时间才能达到良好的吸附效果,许多水厂的水源水从投加点到絮凝池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投加的粉末活性炭很快会被混凝沉淀,不能发挥应有的吸附效果;活性炭滤池吸附容量有限,需要定期对滤料进行再生;吸附法对硫醇与硫醚等嗅味物质吸附去除率较低,不能有效保障嗅味去除效果。
氧化与吸附联用技术将化学氧化和吸附作用结合,使氧化和吸附的优势互补,能更好的去除嗅味物质。常见的方法有高锰酸钾、Cl2、ClO2等氧化剂预氧化与粉末活性炭吸附联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等。前者与单独预氧化或单独粉末活性炭吸附相比,可以更好的去除嗅味物质,但是同样存在易产生副产物、投加成本高、吸附时间不足等问题;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嗅味去除效果,但是该工艺投资与运行成本均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基建用地,许多已建成的水厂没有足够空间增加该工艺所需构筑物。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除有效去除生活饮用水水源中嗅味物质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去除生活饮用水水源中嗅味物质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来实现的。
一种去除生活饮用水源水中嗅味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对经过混凝沉淀处理的待滤水进行微纳米纯氧曝气氧化处理,具体为:抽取待滤水至微纳米纯氧曝气系统,该系统将纯氧在高压下溶入水中得到高氧水,并将高氧水注入滤池进水堰与待滤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高氧水因压力骤降而释放出大量的微纳米纯氧气泡,氧化去除硫醚与硫醇类嗅味物质;
步骤b、微纳米纯氧曝气后的待滤水,经活性无烟煤滤池过滤,具体为:待滤水进入滤料为活性无烟煤的滤池过滤,利用其吸附作用进一步去除可吸附性嗅味物质。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微纳米纯氧曝气系统曝气量为20-40L/min,待滤水与微纳米纯氧气泡的接触时间为5-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03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