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衡压式高速列车车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08636.4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0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封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略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02 | 分类号: | B61D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42 上海市静***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衡压式 高速 列车 车头 | ||
一种衡压拔风道式高速列车车头,包括其迎风曲面形态为单拱和双拱式车头,有头车和车厢组成;所述头车和车厢、车厢和车厢之间设有整体发泡全封闭静音连接环,头车可在列车的编组逆行中用作尾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车包括带车头的头车车身、转向轮组;所述头车车身包括:中央或对称分导式越顶气流引导槽,车头顶部消负压整流罩,列车底部侧裙阵列负压活页,交会压力波压差消减引流装置、包括敞开引流式前鼻锥,带前掠侧翼副翼可调角的清障整流铲或带前掠侧翼副翼清障整流铲的一体式鼻锥,逆向行驶时可开闭调角的扰流尾翼,正向行驶时可以开闭调节的前风窗水雾吹拂导流装置,以及一般性流线壳体前风挡玻璃、鱼眼近光灯和远光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高速列车。
背景技术
中国高铁发展起步虽晚,但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已和国际高铁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但是高速列 车行驶速度高,试验时速不断推高,其外形设计与气体力学的矛盾越加突出,也同样困扰着其它高铁 技术最早发达的国家。然而,中国高速列车车体宽,速度快,上述矛盾愈加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改善现有技术对高速列车行驶中,气流和外形对其行驶安全产生的负面 因素,即针对列车高速行驶时气流对列车车头迎风面向车厢顶部平直面过度转折处湍急气流产生的负 压导致的升力;当列车逆向行驶时头车作为尾车,气流对上述迎风面背向行驶时产生负压对车尾导致 的升力;行驶时列车底部负压值偏弱不利于安全行驶的因素;列车行驶时车头高速挤压气流所产生的 正负交会压力波对列车高速交会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当列车高速驶入单行隧道口时,隧道微气压波对 环境造成的负面因素;以及车厢连接处的噪声和紊流等对列车产生的不舒适、耗能因素提出了全新的 解决方法,也对发展更高速更安全的轮轨式列车具有积极意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衡压式高速列车车头,包括单拱或双拱式车头,由头车和车厢组成;所述头车和车厢、车厢和车厢之间设有整体发泡全封闭静音连接环,所述的头车可在列车的编组行驶中用作尾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包括带车头的头车车厢,转向轮组;所述头车车厢包括:中央越顶气流引导槽或对称分导式越顶气流引导槽,车头顶部消负压整流罩,列车侧裙底部负压阵列活页,交会压力波压差消减引流装置,敞开引流式鼻锥,带前掠侧翼副翼可调角的清障整流铲或带前掠侧翼副翼清障整流铲的鼻锥一体式整流铲、逆向行驶时可开闭调角的扰流尾翼,,正向行驶时可以开闭调节的前风窗水雾吹拂导流装置,以及一般性流线壳体前风挡玻璃,鱼眼近光灯和鱼眼远光灯;所述交会压力波压差消减引流装置,由正压进风口、引流/泄压拔风道侧翼负压出风口组成,所述正压进风口和侧翼负压出风口可设置整流格栅或网栅;所述正压进风口为设于车头前风窗两侧的前风窗侧进风口和鼻锥顶面迎风面两侧的鼻锥顶面两侧正压疏导孔和鼻锥两侧的迎风切入斜面上的气流正压位置的鼻锥侧迎风切入斜面进风孔;所述引流/泄压拔风道设于车头两侧车体的内部或外部,其两端分别连接正压进风口和负压出风口;所述负压出风口设于车头左右两侧的引流/泄压拔风道末端,及设置于车头两侧边界层气流转捩点后的逆压涡流调整出风口;所述逆压涡流调整出风口由支流拔风道连接。
进一步,上述的衡压式高速列车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越顶气流引导槽是自车头迎风面往上延伸,经风窗正面向顶部过度的宽阔的越顶气流引导凹槽;所述对称分导式越顶气流引导槽是设置于车头迎风顶面两侧经风窗两侧继续延伸通向顶部的两条对称的越顶气流引导槽。
进一步,上述的衡压式高速列车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敞开引流式鼻锥即列车前部鼻锥为敞开通风口式结构,其正压气流由敞开通风口吸入后,通过内置的引流/泄压拔风道从负压出风口吸出,所述敞开通风口和负压出风口可设置整流格栅或网栅,其气动方式和所述交会压力波压差消减引流装置相同,负压出风口设置在车头两侧的内置或外置拔风道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略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略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086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限界检测设备安装机构
- 下一篇:基于ADAS的驾驶辅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