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上栈桥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47127.2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8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潘东发;李军堂;王东辉;张爱花;马晓东;王令侠;王超英;姚森;覃勇刚;徐启利;沈大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1 | 代理人: | 魏殿绅;庞炳良 |
地址: | 43005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上 栈桥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上栈桥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大型水上桥梁建设的日益发展,水上栈桥施工也越来越多。现有的水上栈桥施工通常采用钓鱼法和浮吊施工法。
钓鱼法施工时,先施工栈桥首孔,然后通过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施工下一个孔基础和栈桥结构。
浮吊法施工过程中,先预备大型浮吊和驳船,然后将其他施工设备放置于驳船上,通过大型浮吊的运行实现栈桥施工。
现有的水上栈桥施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1)水上施工的环境较差,会出现浪大流急的情况,此时,采用钓鱼法施工,工作人员通过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将栈桥钢管桩准确定位存在较大操作难度;采用浮吊法施工时,浮吊和驳船难以稳定放置,工作人员难以将栈桥钢管桩准确定位,栈桥钢管桩定位容易出现较大偏差,而需要将栈桥钢管桩拔起并重新定位,延长了栈桥施工的工期,增加了施工成本。
(2)钓鱼法施工主要通过履带式吊机进行,履带式吊机的悬臂较短,其施工距离较短,难以完成大跨度水上栈桥施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上栈桥的施工方法,能够缩短施工的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完成大跨度水上栈桥的施工。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上栈桥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设节段通道,所述节段通道包括通道节段,其底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桩、第二支撑桩、第三支撑桩、第四支撑桩,第五支撑桩、第六支撑桩、第七支撑桩和第八支撑桩;
预制移动平台,移动平台的顶部设置有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和打桩装置,底部设置有第一中支腿、第二中支腿,第一后支腿和第二后支腿;所述移动平台沿横向中心线对称开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一前支腿,第二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二前支腿;所述移动平台的底部设置有起重天车;所述移动平台的顶部放置有若干第一待架支撑桩、若干第二待架支撑桩、若干第三待架支撑桩和若干第四待架支撑桩;
步骤二:将沿栈桥施工方向,临近通道节段的待架设区域作为待架区间,在待架区间的水底设置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第一桩孔、第二桩孔、第三桩孔和第四桩孔;
步骤三:在通道节段的顶部水平设置移动平台,调整第一后支腿至第一支撑桩的顶部,调整第二后支腿至第五支撑桩的顶部;调整第一中支腿至第四支撑桩的顶部,调整第二中支腿至第八支撑桩的顶部;
步骤四:将第一前支腿插入第一固定孔内,第二前支腿插入第二固定孔内;
步骤五:调整第一后支腿至第二支撑桩的顶部,调整第二后支腿至第六撑桩的顶部;
步骤六:将第一待架支撑桩打入第一桩孔,形成第九支撑桩;将第二待架支撑桩打入第二桩孔,形成第十支撑桩;将第三待架支撑桩打入第三桩孔,形成第十一支撑桩,第四待架支撑桩打入第四桩孔,形成第十二支撑桩;
步骤七:将现有的待架节段放置于通道节段的顶部,将起重天车移动至待架节段的顶部,起重天车将待架节段提起后,向靠近第一前支腿的方向移动;使待架节段的一端位于第四支撑桩的顶部、另一端位于第九支撑桩的顶部,形成栈桥节段;
步骤八:沿栈桥预设施工路线重复执行步骤二~步骤七,形成若干总长度与预期栈桥施工长度相同的栈桥节段,若干栈桥节段形成栈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一中所述第一支撑桩、第五支撑桩沿通道节段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桩、第六支撑桩沿通道节段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桩、第七支撑桩沿通道节段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四支撑桩、第八支撑桩沿通道节段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三中所述调整第一后支腿至第一支撑桩的顶部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调整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的位置,使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向靠近第一前支腿方向移动,待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与第一前支腿的距离为0~5m,停止移动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四中所述调整第一前支腿至第一固定孔的上方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调整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的位置,使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向靠近第一后支腿的方向移动,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与第一后支腿之间的距离为0~5m时,停止移动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五中所述调整第一后支腿至第二支撑桩的顶部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调整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的位置,使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向靠近第一前支腿方向移动,待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与第一桩孔的距离为0~5m,停止移动可移动式全回转吊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71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