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48043.0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09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叶辉;方旭;王哲玮;张诗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3/44 | 分类号: | H01L33/44;H01L3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发光 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红外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硅基光源是在整个硅基光电子中最富挑战性的部分,也是实现光互连技术电光集成的重要环节。硅,锗,硅锗合金虽然可以成功解决有源器件的部分问题,但由于它们为间接带隙结构,发光效率不高。提高现有的有源光器件的发光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现有有源光器件的发光效率,通过微结构提高光源的发光效率,是一个常用技术手段。而在诸多手段之中,腔增强方法是一个能显著提高发光效率的手段,其中的Purcell效应被广泛研究。在Purcell腔结构内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光增强。
将发光体(有源光器件)放置在金属纳米颗粒周围,从而提高荧光发光效率,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发光的方法。而这个金属纳米颗粒也可以换成具有同样功能的微纳结构,它们的原理类似,都是利用材料表面产生等离子体,而等离子体的电场同光场形成共振而实现光场增强。
表面等离子激元被光激发后,沿着金属界面传播,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地方,表面等离子体(SPP)的场强度随着与金属界面的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在金属的表面区域,场强度相对于入射光电场被大大提高。在粗糙的金属表面或亚光波长尺寸的金属结构附近,由于其SPP的强局域性,电磁场增强倍数会更高。
目前基于Purcell效应的发光增强技术,主要应用球形纳米颗粒实现发光增强,但是由于球体的等效模体积较大,SP模辐射耦合系数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此外,由于球体结构对半径变化敏感,对制备工艺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纳米柱状ITO阵列的制备方法。
一种近红外发光器件,包括具有锗量子点的硅片以及位于所述硅片上的纳米柱阵列,所述纳米柱阵列中的纳米柱阵列为透明导电材料制备得到,所述纳米柱的高度为50~500nm。
作为优选,所述ITO纳米柱阵列中的ITO纳米柱的高度为50~200nm。进一步优选,所述纳米柱的高度为50~100nm。
具有锗量子点的硅片指表明具有锗量子点层和硅层交替叠加的硅片,该硅片即为目前常用的近红外发光器件,本发明中在该硅片上设置纳米柱阵列,以纳米柱阵列作为发光增强层,起到高近红外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的作用。
与球形纳米阵列结构相比,柱形结构是一个更好的发光增强结构。柱形结构有着更小的等效模体积和更大的SP模辐射耦合系数,因此有着更好的发光增强效果。在同样的半径下,基于柱形结构得到的增强因子要显著强于球形结构。同时,柱形结构对于半径变化并没有球形结构那样敏感,在制造中拥有很强的优势。
纳米柱的材质可以影响到近红外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所述的纳米柱通常由透明导电材质制备得到,如ITO、AZO和GZO等。作为优选,所述的纳米柱阵列为ITO纳米柱阵列。
纳米柱阵列的形状可以根据应用需要设定,通常可设为六方密堆结构。
所述纳米柱阵列中的相邻ITO纳米柱之间的距离为40~120nm。相邻ITO纳米柱之间的距离指相邻两个纳米柱上最近的两点间的距离。进一步优选,相邻ITO纳米柱之间的距离为40~80nm,最优地,相邻ITO纳米柱之间的距离为50nm。
ITO纳米阵列的尺寸直接关系到最终器件的发光效率。作为优选,所述ITO纳米柱阵列中的ITO纳米柱的直径为30~100nm。进一步优选,所述ITO纳米柱阵列中的ITO纳米柱的直径为60~70nm。最优的,所述ITO纳米柱的直径为70n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近红外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在具有锗量子点的硅片制备纳米柱阵列,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在硅片上依次形成透明导电薄膜、SiO2薄膜、多孔氧化铝薄膜;
(2)在多孔氧化铝薄膜的孔洞中填充金属;
(3)去除多孔氧化铝薄膜,然后以金属作为保护膜除去无保护膜覆盖的透明导电薄膜和SiO2薄膜;
(4)除去有保护膜覆盖的SiO2薄膜使保护膜与透明导电薄膜脱离,即在硅片上形成纳米柱阵列。
与目前多采用光刻法(Lithography)制备该纳米结构相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那,且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由于现有的光刻即多是单点依次刻蚀,当分布面积较大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长。而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一次形成,大大节约了制备之间。
在镀膜之前,需要对硅片进行清洗,以除去污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8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