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膜片式压电驱动器缺陷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54118.6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5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伟;耿岚昱;陈宁;王朋国;焦潞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毓灵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膜片 压电 驱动器 缺陷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电驱动器缺陷检测技术,涉及一种激光陀螺用压电驱 动器的缺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膜片式压电驱动器作为激光陀螺的驱动器,其在军事、民用惯性导 航、制导领域有其广泛的用途。激光陀螺用压电驱动器一般由低膨胀材 料和压电陶瓷片组成。
压电驱动器要长期工作在高低温环境下、受反复伸缩变形、“内应力” 等不利因素影响,压电驱动器的内部缺陷和连接层的缺陷一旦超过一定 程度,很容易导致缺陷或“微裂纹”扩展,从而导致压电驱动器失效, 进而导致整个激光陀螺失效,进而导致惯导系统工作异常。
压电驱动器内部缺陷和连接层缺陷,一般通过破坏性试验检测,通 过断面检测连接强度或连接面积,为抽检,存在检测效率低,检测精度 低的特点。而通过X射线检测存在对连接层定位难、难以检测整体,检 测效率低下、检测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效率高、检测精度高、检测成本低, 能有效检测膜片式压电驱动器内部缺陷和连接层缺陷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膜片式压电驱动器缺陷检测方法,其包 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压电陶瓷片的正负电极分别连接到幅频特性测试检测设备, 输出幅频特性曲线,通过判断幅频特性上的毛刺,确定该压电陶瓷片内 部有无缺陷;
如果幅频特性曲线上有毛刺,则认为有缺陷,剔除该压电陶瓷片,反之, 则认为没有内部缺陷;
步骤2:将没有内部缺陷的两个压电陶瓷片和基底材料通过焊接或胶粘 连接在一起形成压电驱动器,其中,该基底材料设置在两个压电陶瓷片 之间;
步骤3:分别引出两个压电陶瓷片的正极连接线和负极连接线,并分别 连接到幅频特性测试检测设备,并输出两个压电陶瓷片各自幅频特性曲 线;
步骤4、任何一个压电陶瓷片的幅频特性曲线出现毛刺时,认为存在连 接层缺陷,则剔除整个驱动器,只有当两个压电陶瓷片的幅频特性曲线 均无毛刺时,则认为没有缺陷。
所述毛刺为幅频特性曲线的斜率在除谐振点、反谐振点外,曲线切线 斜率从正值突变为负值或由负值突变为正值的区域。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膜片式压电驱动器缺陷检测方法采用 小信号测试,为无损测试,避免了传统的破坏性检测。另外,相对其他 X射线的无损检测技术,本发明通过检测压电驱动器幅频特性曲线,检 测压电驱动器内部缺陷和连接层缺陷,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精度高、 检测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膜片式压电驱动器缺陷检测方法的具体过程;
图2为膜片式压电驱动器示意图,
1为基体、2为连接层、3为压电元件、4为压电元件负极连接线、5 为压电元件正极连接线;
图3:正常压电元件幅频特性曲线示意图,
6为压电元件幅频特性曲线;
图4为压电元件存在内部缺陷时,对应幅频特性曲线出现“毛刺”的示 意图;
图5为毛刺相对图4出现的扩大示意图;
图6为压电驱动器连接层无缺陷时幅频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7为压电驱动器连接层出现缺陷时幅频特性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压电元件加电压时,压电元件沿径向伸缩变形。当对压电元件加交 变电压时,压电元件径向振动。
压电幅频特性曲线测试采用对压电元件采用一定输入电压,输入不 同的频率采集压电元件振动的反馈信号,从而形成幅频特性曲线。
根据振动理论,振动频率与等效长度“l”和质量分布“m”相关,一 旦压电元件内部存在裂纹,或内部缺陷超过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等效长 度“l”和质量分布“m”的连续性被破坏,从而造成压电元件振动模式部 分区域“间断”,进而导致压电振动的反馈信号产生异常,导致压电元件 幅频特性曲线出现“毛刺”。
当压电元件与基体材料连接“连续”时,由于二阶压电效应的存在 连续,因此压电元件的振动模式不会间断,压电驱动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仍连续不出现“毛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41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