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晶体管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55794.5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4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姜信铨;刘恩池;陈玉仙;吕雅茹;黄彦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薄膜晶体管。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元件的微型化已成趋势。目前现有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etal-oxidethinfilmtransistor,MO-TFT)结构为底栅极蚀刻中止(bottomgateetchingstop)的结构。在上述结构中,源极与漏极位于同一膜层,且分别设于半导体层的两侧。蚀刻终止层(etchingstoplayer)具有暴露出半导体层顶面的两个接触孔(contacthole)。源极与漏极分别填入这两个接触孔而与半导体层电性连接。然而,这两个接触孔的设置不利于TFT尺寸的缩减,进而无法满足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与窄边框的需求。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已发展出源极以及漏极与半导体层之间具有不同接触结构的TFT。在此TFT结构中,半导体层覆盖源极,漏极则通过接触孔与半导体层电性连接。然而,在上述金属与半导体接面处的不同接触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接触阻抗(contactresistance)。因此,发展一种可同时满足电性稳定度佳且尺寸小的TFT是有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其具有电性稳定度佳且尺寸小的特性。
本发明的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栅绝缘层、半导体层以及源极与漏极。栅绝缘层覆盖栅极。半导体层位于栅绝缘层上且配置在栅极上方。源极与漏极配置在栅绝缘层上且分别与半导体层电性连接。源极与漏极分别位于不同的膜层。源极与半导体层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阻抗,漏极与半导体层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阻抗,且第一接触阻抗小于第二接触阻抗。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中,源极与漏极分别位于不同的膜层而与半导体层电性连接,从而有助于薄膜晶体管尺寸的缩小。此外,在源极以及漏极与半导体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接触阻抗的情况下,将接触阻抗高的作为漏极,而接触阻抗低的作为源极。如此一来,薄膜晶体管可具有更良好的电性稳定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具有图1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具有图3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具有图5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具有图7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具有图9的薄膜晶体管的像素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现有的薄膜晶体管的电流-电压曲线图;
图12是图1的薄膜晶体管的电流-电压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30、40、50:薄膜晶体管;
100:基板;
120:半导体层;
140:绝缘层;
160:保护层;
1000、2000、3000、4000、5000:像素结构;
W、W2:接触孔;
D:漏极;
G:栅极;
GI:栅绝缘层;
PE:像素电极;
S:源极;
S1、S1’:底面;
S2、S2’:顶面;
S3、S3’: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10配置在基板100上。就光学特性而言,基板100可为透光基板或不透光/反射基板。透光基板的材质可选自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其他适当材料或其组合。不透光/反射基板的材质可选自导电材料、金属、晶圆、陶瓷、其他适当材料或其组合。需说明的是,若基板100选用导电材料时,则需在基板100搭载薄膜晶体管的构件之前,在基板100上形成一绝缘层(未示出),以避免基板100与薄膜晶体管的构件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就机械特性而言,基板100可为刚性基板或可挠性基板。刚性基板的材质可选自玻璃、石英、导电材料、金属、晶圆、陶瓷、其他适当材料或其组合。可挠性基板的材质可选自超薄玻璃、有机聚合物(例如:塑料)、其他适当材料或其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57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头戴式透雾摄像及单目显示装置
- 下一篇:移动式水泥混凝土搅拌站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