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并联平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63724.4 | 申请日: | 2014-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5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荣伟彬;栾玉亮;王乐锋;孙立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并联 平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台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并联平台装置,属于机器人微操作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以及向微精方向的深入,在微操作领域,要求机构实现较大范围工作空间的运动。现有的柔性铰链,仍然采用绕固定转动轴的柔性铰链和配合方式连接,因此,柔性铰链运动产生的位移微小,导致机构整体的可达到的工作空间较小。同时,由于采用配合的方式连接,本身又产生了新的误差来源,影响了机构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柔性铰链在微操作环境下,无法实现高精度和更大工作空间要求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柔性并联平台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并联平台装置包括隔震平台、上平台、六维力传感器、三根柔性支链和三组平台组件,三组平台组件安装在隔震平台上,上平台位于三组平台组件的上方,每组平台组件与上平台的下端面之间通过一根柔性支链连接,六维力传感器安装在上平台的上端,每组平台组件均包括底座和压电驱动电机,底座安装在压电驱动电机的上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一、本发明所述的并联平台装置,采用大长径比的柔性铰链连接,在机构运动过程中,除了实现铰链功能的同时,能够产生大幅度的自身变形,使得上平台能够达到较大范围的运动,进而实现了在微操作环境下更大工作空间的工作要求。
二、本发明的柔性铰链采用一体成型结构,使得机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机构装配过程中由配合连接导致的误差,减小了精度损失,机构的精度提高了70-95%,同时消除了机构各部件之间的磨损,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长。
三、本发明采用压电陶瓷驱动,并将压电陶瓷驱动电机置于隔震平台上,有效的消除了外力对机构精度的影响,同时自身又具有亚纳米级的高位移精度、几十kHz的高频率响应、可靠性高、机构结构小的优点。
四、本发明采用六维力传感器作为反馈元件,可以实时收集末端平台所受外力的变化数据,通过反馈控制调节压电陶瓷驱动输入,改变末端平台的姿态,实现对末端平台与外界接触力的实时力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柔性支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柔性并联平台装置包括隔震平台1、上平台2、六维力传感器3、三根柔性支链4和三组平台组件5,三组平台组件5安装在隔震平台1上,上平台2位于三组平台组件5的上方,每组平台组件5与上平台2的下端面之间通过一根柔性支链4连接,六维力传感器3安装在上平台2的上端,每组平台组件5均包括底座5-1和压电驱动电机5-2,底座5-1安装在压电驱动电机5-2的上端。
本实施方式的上平台2上固定有六维力传感器3,能够实时检测末端所受六维力的变化,通过反馈给上位计算机,改变并联平台的运动姿态,达到对上平台末端实现力控制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压电驱动电机5-2为压电陶瓷驱动电机。如此设置,便于保证本发明具有亚纳米级的高位移精度、几十kHz的高频率响应、可靠性高、机构结构小的优点。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三根柔性支链4中的相邻两根柔性支链4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如此设置,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同时又能使三根支链处于相同的初始位置,避免了奇异结构的出现和导致局部变形过大失效的产生。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每根柔性支链4均包括刚性支链4-1、扁平柔性转动铰链4-2、圆柱柔性球铰链4-4和两个榫卯连接件4-3,刚性支链4-1为圆柱形刚性支链,刚性支链4-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扁平柔性转动铰链4-2,刚性支链4-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圆柱柔性球铰链4-4,扁平柔性转动铰链4-2和圆柱柔性球铰链4-4分别与一个榫卯连接件4-3连接,每根柔性支链4的一个榫卯连接件4-3与上平台2连接,每根柔性支链4的另一个榫卯连接件4-3与底座5-1连接,柔性转动铰链4-2的长径比为25:1,柔性球铰链4-4的长径比为10:1。如此设置,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加工,两端通过榫卯结构和螺栓进行定位和连接,有效的减小了系统装配误差和装配间隙的产生,提高了机构整体的精度。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37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氢化合物的换热装置
- 下一篇:矿热炉余热节能发电加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