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多功能停放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68177.9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2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赵昱;付国琼;张斌;姜葛;崔爱萍;孟玉发;叶顶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06 | 分类号: | B61H1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邓世燕 |
地址: | 64130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多功能 停放 制动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车空气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成式多功能停放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停放制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过滤器1、减压阀2、双脉冲电磁阀3、双向止回阀4、压力开关5、压力测点6、带电节点排风塞门7等,其中:过滤器1、减压阀2、双脉冲电磁阀3、双向止回阀4和带电节点排风塞门7依次连接,在双向止回阀4和带电节点排风塞门7之间设置有压力开关5、压力测点6。现有的停放制动系统通过控制装置接受列车控制系统指令来控制停放制动的制动或缓解。通过双脉冲电磁阀的通路来控制总风与制动缸之间的通路关闭,实现停放制动功能。因此,现有的制动系统可以看作通过同一底座控制的两个单独的、分别具有制动与缓解功能的电控阀。而且,由于现在机车采用的多是单一总风气源停放制动系统,因此在无总风或者无火回送情况下,现有的机车停放制动控制系统无法自动实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式多功能停放制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式多功能停放制动系统,第一双向阀、滤尘止回阀、减压阀、停放制动电磁阀、第二双向阀、电联锁塞门和出口依次连接;第一双向阀分别与第一气源和第二气源连接;在滤尘止回阀和减压阀之间设置有停放制动风缸;所述第二双向阀与比较出口连接;在电联锁塞门和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二压力开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集成式多功能停放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1)充风:
在第一双向阀的控制下,当第一气源的压力大于第二气源的压力时,第一气源向停放制动风缸充风,当第二气源的压力大于第一气源的压力时,第二气源向停放制动风缸充风;
(2)停放制动:
当机车制动后停车,机车闸瓦抱闸,司机按下操纵台面板的停放按钮,停放制动电磁阀得电,停放制动电磁阀阀口关闭,停放制动风缸到第二双向阀的通路断,同时,停放制动电磁阀的排气口打开,第二双向阀右侧的压力降低,第二双向阀右侧的通路经电联锁塞门与转向架停放制动缸相连,转向架停放制动缸的压力同时降低,机车抱闸制动;
(3)缓解:
当司机按下操纵台面板上的缓解按钮后,停放制动电磁阀失电,停放制动电磁阀阀口打开,停放制动风缸的压力空气经减压阀降压后,进入停放制动电磁阀并到达第二双向阀,此时,第二双向阀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模板左移,右侧通路打开,压力空气经过电联锁塞门通入转向架停放制动风缸;当达到缓解压力值后,机车缓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本发明在保留原有停放制动功能的同时,具备总风管、列车管(或其他外接气源)双气源功能,能够保证在没有总风时同样实现停放制动的自动实施;同时具备停放制动状态显示、机械显示或数码显示、手动缓解等功能。采用气路板集成方式,体积较小、集成度高,方便快速安装或检修。具体表现如下:
1、具备总风管、列车管(或其它外接气源)双气源功能,有效解决无总风时停放制动系统的控制;
2、引入制动缸压力比较,可防止机车空气制动与停放制动叠加,实现安全保护;
3、设置了停放制动风缸接口,保持系统风源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作为备用风源实现多次停放制动与缓解的操作;
4、具备手动缓解功能,在无控制电源时可实现停放制动与缓解的操作;
5、可通过显示屏显示停放/缓解状态,也可通过预留的检查接口用压力表读取压力值判断;
6、可通过调整压力开关压力值,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停放制动的要求;
7、采用集成气路板结构,体积较小,方便快速安装或检修。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停放制动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停放制动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停放制动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塞门11、第一双向阀12、滤尘止回阀13、停放制动风缸14、减压阀15、停放制动电磁阀16、第二双向阀17、第一压力开关18、电联锁塞门19、第二压力开关20等,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81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