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节能型被动调湿功能陶瓷砖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68597.7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98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荣;张缇;刘宇;周雅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3/13 | 分类号: | C04B3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9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52813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节能型 被动 功能 陶瓷砖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陶瓷产品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节能型被动调湿功能陶瓷砖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多少亦即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衡量室内环境的一项重要参数,它对人体健康、室内空气质量以及物品的存放都有重要意义,过高或者过低的湿度影响人体健康,对物品的保存、仪器的寿命等等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湿度由过高(低)至过低(高)交替变化时的危害更为严重。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室内相对湿度标准值,夏季空调房间为40%~60%,冬季采暖房间为30%~60%。
我国潮湿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有时高达95%~100%,北方干燥时期的相对湿度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下。这些地区的建筑要达到室内环境的热舒适要求,就需要采取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对湿度带来的室内环境质量问题。目前,按是否消耗人工能源可将湿度控制调节方法分为主动式方法和被动式方法。前者即空调技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要消耗大量电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引发“建筑室内综合症”等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后者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材料的吸放湿特性来控制调节湿度,无需消耗任何人工能源,是一种生态性控制调节方法。
“调湿材料”,是指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工能源和机械设备,依靠自身的吸放湿性能,感应所调空间空气温、湿度的变化,从而自动调节空气相对湿度的材料。日本在1980年至1987年期间,大约在近百项工程中使用了调湿材料,对文物及重要的美术书刊的保护与保管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日本的调湿材料研究专利呈上升的趋势, 主要是无机调湿材料。日本国立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前田雅喜将水玻璃和氢氧化铝与高岭土经800℃~1150℃共同烧结成型, 制成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铝基调湿材料;JANIS 公司利用海泡石、硅藻土、沸石和轻质混凝土的一种或几种和无机粘结剂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制成湿度控制材料。
国内对于调湿材料的研究,多数选用沸石、硅藻土、水铝英石、玻璃质火山土、海泡石、酸性白土、活性炭、硅胶、白炭黑、活性氧化铝、氢氧化铝等材料作为吸湿主体,利用天然矿物的吸放湿性能达到调湿目的,但在调湿容量、调湿响应率等方面的性能还是不太理想。
目前市面上用于对于被动式绿色调湿材料的研究及产品都尚未成熟。有机调湿材料虽然吸湿量大,吸湿速度快,但放湿量小,放湿速度慢;蒙脱土、硅藻土、海泡石等矿物具有天然的多孔和层状结构,作为湿度调节剂,湿容量较小;某些新型的调湿材料虽然调湿性能较好,但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太高等。因此,该项技术还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节能型被动调湿功能陶瓷砖及其生产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调湿材料放湿量小、放湿速度慢、湿容量小、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建筑节能型被动调湿功能陶瓷砖,其组分重量百分比为:刘家山粘土8~21份、阳泉高岭土7~17份、黑龙港粘土8~20份、硅藻页岩15~36份、蛭石7~15份、铝矾土8~16份、凹凸棒石5~15份、改性剂0.3~1.5份、分散剂0.5~2.0份。
所述刘家山粘土、阳泉高岭土、黑龙港粘土的烧失量均大于10.5 wt%。
所述刘家山粘土,化学重量百分组成为SiO2:58.43%、Al2O3:30.00%、Fe2O3:0.31%、CaO:0.47%、MgO:0.42%、K2O:0.12%、Na2O:0.12%、灼减:10.64%
所述阳泉高岭土,化学重量百分组成为SiO2:58.53%、Al2O3:27.24%、Fe2O3:1.25%、TiO2:0.97%、CaO:0.40%、MgO:0.25%、K2O:1.17%、Na2O:0.21%、灼减:10.5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85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