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动灯控制系统与方法及相应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81882.2 | 申请日: | 2014-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2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程斌;阳恩威;赵启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44 | 分类号: | B60Q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6 | 代理人: | 朱登河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控制系统 方法 相应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动灯控制系统与方法及相应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行车过程中驾驶员踩制动踏板时,制动踏板上的制动灯开关接通,从而使得制动灯点亮,为后车提供一个预警信号,这能够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对于车辆安全行驶是极其重要的。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在车辆中开始得到应用。电子稳定控制单位为了实现车身的稳定,也将对某个车轮进行制动,提高车身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降低车辆的速度。也就是说,在制动踏板没有动作的情况下,电子稳定控制单元会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制动。但现有的制动灯控制系统没有考虑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对车辆的制动,从而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希望有一种制动灯控制系统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术语解释
电子稳定控制单元也称为电子车身稳定装置或ESP系统。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包含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及ASR(防侧滑系统),是这两种系统功能上的延伸。ESP系统由控制单元及转向传感器(监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车轮传感器(监测各个车轮的速度转动)、侧滑传感器(监测车体绕垂直轴线转动的状态)、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等组成。控制单元通过这些传感器的信号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发出控制指令。有ESP与只有ABS及ASR的汽车,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ABS及ASR只能被动地作出反应,而ESP则能够探测和分析车况并纠正驾驶的错误,防患于未然。ESP对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特别敏感,例如汽车在路滑时左拐过度转向(转弯太急)时会产生向右侧甩尾,传感器感觉到滑动就会迅速制动右前轮使其恢复附着力,产生一种相反的转矩而使汽车保持在原来的车道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灯控制系统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灯控制系统,所述制动灯控制系统包括:
控制装置,其与制动灯连接,以控制制动灯的点亮与不点亮;
制动灯开关,其与制动踏板或制动主缸关联,在制动踏板压下或制动主缸动作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点亮制动灯信号;以及
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其检测自身主缸中的压力以判断其是否正在进行制动,如果判定正在进行制动,向控制装置发出点亮制动灯信号,
其中,在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到来自所述制动灯开关和电子稳定控制单元中的任一个的点亮制动灯信号时,所述控制装置点亮制动灯,否则不点亮制动灯。
优选地,所述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具有内置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电子稳定控制单元自身主缸中的压力,在所述压力有效且大于等于设定阈值时,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向控制装置发送点亮制动灯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无效或小于所述设定阈值时,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发送不点亮制动灯信号给车身控制模块。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是车身控制模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动灯控制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动灯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与制动踏板或制动主缸关联的制动灯开关的状态,其中所述制动灯开关在制动踏板压下或制动主缸动作时接通;
检测电子稳定控制单元自身主缸中的压力;以及
在制动灯开关接通,或者电子稳定控制单元自身主缸中的压力有效且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使得制动灯点亮,否则不点亮制动灯。
优选地,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具有内置压力传感器来检测自身主缸中的压力,并判定自身主缸中的压力是否有效且大于等于设定阈值。
优选地,采用车身控制模块来接收制动灯开关状态信息以及电子稳定控制单元自身主缸压力信息,并基于所述信息来控制制动灯开关的点亮与不点亮。
优选地,在制动踏板压下或制动主缸动作时,制动灯开关向车身控制模块发出点亮制动灯信号,在检测到的电子稳定控制单元自身主缸压力有效且大于等于设定阈值时,所述电子稳定控制单元向车身控制模块发送点亮制动灯信号,在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接收到来自所述制动灯开关和电子稳定控制单元中的任一个的点亮制动灯信号时,所述车身控制模块点亮制动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18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电子后视系统及技术方案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安全汽车座椅头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