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靠静摩擦提供反作用力的压装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83513.7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0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凯;尹健;白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摩擦 提供 反作用力 装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变速箱一轴与轴承装配的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靠静摩擦提供反作用力的压装机构。
背景技术
一轴是汽车变速箱的输入轴,发动机传递的扭矩要通过一轴传递到变速箱内,而一轴上的轴承将一轴定位到变速箱壳体上;因此,一轴与轴承的压装精度对于变速箱至关重要。根据现有变速箱的装配工艺,一轴与轴承的压装必须在完成变速箱内其他轴系之后进行,此时一轴轴向上的同步器等零部件已经装配完成,且同步器等零件如承受较大的轴向力便会损坏。因而,对于一轴轴承的压装必须满足压装过程中一轴无轴向窜动的要求。
基于以上要求,现有的一轴与轴承装配采用人工敲击或是冲击扳手敲击的方式。这种敲击轴承的方式虽然能满足装配要求,但敲击轴承必然对轴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于变速箱的使用寿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也非常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采用敲击轴承方式与一轴进行装配存在的上述问题,满足压装过程中一轴无轴向窜动的要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静摩擦提供反作用力的压装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压装液压缸、机构主体、伸缩液压缸、收缩套、压头及升降框架,其中压装液压缸安装在机构主体的顶部,所述升降框架的顶部与该压装液压缸的输出端相连、由所述压装液压缸驱动升降,所述升降框架的底部安装有将轴承压装在一轴上的压头;所述伸缩液压缸安装在机构主体的底部,该伸缩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有位于所述压装液压缸与压头之间的收缩套;所述收缩套包括收缩锥及锥座,该收缩锥安装在所述机构主体的底部,所述锥座与伸缩液压缸的输出端相连、由所述伸缩液压缸驱动升降;所述一轴插设在收缩锥内,该收缩锥由所述伸缩液压缸驱动上升的锥座收紧、轴向定位;所述压头压装轴承的压装力通过收缩锥与一轴之间形成的静摩擦力抵消。
其中:所述收缩锥的轴向截面为中空的“T”形,该“T”形的一端安装在机构主体的底部,另一端的外表面为锥面,且沿所述锥面的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开口,相邻开口之间形成由所述锥座收紧、夹持在所述一轴上的锥片;所述伸缩液压缸的输出端通过连杆连接有连接板,该连杆由所述机构主体的底部穿过;所述锥座安装在该连接板上,中间开有锥形的通孔,所述收缩锥的另一端及该通孔的轴向截面均为倒置的“八”字形,所述锥座由伸缩液压缸驱动上升,带动所述锥片沿径向向内收紧;
所述伸缩液压缸通过液压缸支座安装在机构主体的底部,该伸缩液压缸为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布,每个所述伸缩液压缸的输出端均通过连杆连接有连接板,各所述伸缩液压缸同步伸缩;
所述升降框架为四柱框架结构,包括上固定板、导柱及下固定板,该上固定板位于机构主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所述下固定板位于机构主体底部的下方,并通过四根导柱与所述上固定板相连接;所述上固定板与压装液压缸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压头安装在下固定板的下表面;各所述导柱分别由机构主体底部安装的导向套穿过;所述收缩套位于机构主体底部与下固定板之间;各所述导柱位于伸缩液压缸的外围。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一轴轴承压装机构,在满足装配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既提高了一轴轴承的装配精度,又减轻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一轴的装配效率。
2.本发明通过收缩锥固定一轴的方式,依靠收缩锥夹持一轴,从而产生作用于一轴圆周方向的夹持力,转化成抵消压装力的静摩擦力,避免一轴在压装过程中的轴向窜动;轴承通过压头压装,避免轴承受到损伤。
3.本发明采用收缩锥的固定方式,既保证了一轴定位中心,又可保证锥座升降过程中,收缩锥与一轴无窜动。
4.由于收缩套的作用,使收缩套必须位于压头之上,加上一轴工件的实际长度,使得伸缩液压缸以及收缩套必须集成于压装液压缸与压头之间;因此,升降框架通过四柱框架结构绕开夹持机构,避免工作中发生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收缩套的放大图;
图5为一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35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效地源热泵机组
- 下一篇: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综合热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