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苊醌‑1,2‑不对称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85709.X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义建军;毛静;孙天旭;王科峰;杜世振;孔少亮;张文娟;郭存悦;孙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0/02 | 分类号: | C08F110/02;C08F4/70;C07F15/04;C07C249/02;C07C25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高龙鑫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苊醌 不对称 亚胺 配合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苊醌-1,2-不对称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聚乙烯具有价比高、力学性能良好、加工性能优良、热性能和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医疗卫生、工农业、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聚乙烯的生产研究关键是针对相关催化剂的研究,设计合成高性能烯烃聚合催化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聚烯烃工业的发展历程,其进步无不与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导致的聚合技术的开发相关联,每一种新型催化剂体系的成功开发都会带来新型聚合工艺和新型聚烯烃产品的问世,使聚乙烯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得到应用。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烯烃聚合催化剂,对发展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工业化的聚乙烯催化剂有Ziegler-Natta型催化剂(DE Pat 889229(1953);IT Pat 536899(1955)和IT Pat 545332(1956);Chem.Rev.,2000,100,1169及该特辑相关文献,Phillips型催化剂(Belg.Pat.530617(1955);Chem.Rev.1996,96,3327)和茂金属型催化剂(W.Kaminsky,Metalorganic Catalysts for Synthesis and Polymerization,Berlin:Springer,1999),以及近年来发展的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型的高效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反应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工业应用催化剂,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齐聚(SHOP工艺)是基于α-烯烃的大规模生产,其结构如下式所示(Angew.Chem.,Int.Ed.Engl.1978,17,466-467;Angew.Chem.,Int.Ed.Engl.1983,22,503;J.Chem.Soc,Chem.Commun.1994,2203-2204):
1995年,Brookhart等报道了一类ɑ-二亚胺Ni(Ⅱ)的配合物,可以高活性地聚合乙烯,其结构如下式所示(J.Am.Chem.Soc.,1995,117,6414–6415):
过去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显示出了比茂金属催化剂不具有的诸多优势如:合成简单、成本低和稳定性好等等,其结构也易于修饰以用来调控聚合物结构和分子量。因此,设计出大空间位阻的催化剂,以及用该催化剂催化合成出具有新性质的聚烯烃材料对该聚烯烃工业有指导性意义。
本发明人在过去数年里一直致力于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和催化工艺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了多类配合物的乙烯齐聚和聚合催化剂:中国专利ZL 00 1 21033.5,申请日2000年7月17日,授权公告日2003.1.8;中国专利申请号01118455.8,申请日2001年5月31日;中国专利ZL 01 1 20214.9,申请日:2001年7月6日,授权公告日2004.7.7;中国专利申请号01120554.7,申请日2001年7月20日;中国专利ZL 02 1 18523.9,申请日2002年4月26日,授权公告日2004.12.22;中国专利ZL 02 1 23213.X,申请日2002年6月12日,授权公告日2003.11.19;中国专利申请号03137727.0,申请日2003年6月23;中国专利申请号03148378.X,申请日2003年7月2日;中国专利申请号 03154463.0,申请日2003年10月8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86284.7申请日2004年10月29日;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81711.2申请日2004年12月30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57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氟纯丙乳液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传送带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