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型铁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23836.4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2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马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9 | 分类号: | B01J23/889;C07C1/04;C07C11/04;C07C11/06;C07C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型铁基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氧化铝载体等体积饱和浸渍糖的酸性溶液,浸渍后立即在95-110℃下干燥0.5-1h,干燥至糖的酸性溶液的吸附量为氧化铝载体饱和吸收溶液量的30-60%,然后经老化、干燥、焙烧后制得改性氧化铝载体;
(2)配制镍盐和镓盐的混合水溶液,步骤(1)制备的改性氧化铝载体采用不饱和浸渍法浸渍上述混合水溶液,干燥后于700℃~1000℃下焙烧1h-10h;
(3)采用不饱和浸渍法用含有吸附剂的润湿液浸渍步骤(2)焙烧后的载体,其中所述的吸附剂为碳数为2~15的有机胺,所述的吸附剂的加入量占步骤(2)焙烧后的载体重量的1%~10%;
(4)步骤(3)含吸附剂的载体经干燥后饱和共浸渍含有活性金属铁、助剂锰和助剂钾的混合溶液,经干燥、焙烧后再不饱和喷淋浸渍金属助剂钾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后制得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催化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用的糖的酸性溶液使用的糖为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糖的酸性溶液中糖的质量浓度为1%-35%,含糖的酸性溶液pH为0.1-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糖的酸性溶液中老化温度为50-95℃,老化时间为0.5-10h,老化后干燥温度为90-150℃,干燥时间为0.5-36h,,焙烧在280-500℃下焙烧2-15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干燥后在800℃~900℃下焙烧2h-8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镍盐为氯化镍、硝酸镍或硫酸镍中的一种或几种,镓盐为硝酸镓、氯化镓、硫酸镓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混合水溶液中镍离子的浓度为0.1-5mol/L,镓离子的摩尔浓度为镍离子摩尔浓度的二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浸渍量为氧化铝载体饱和吸收溶液量的5-60%,浸渍时间为1-5h,浸渍温度为40-60℃,浸渍后干燥温度为80-150℃,干燥时间为2-15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浸渍量为氧化铝载体饱和吸收溶液量的20-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有机胺包括脂肪胺、醇胺、酰胺、脂环胺或芳香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有机胺包括一乙胺、二乙胺、三乙胺、乙二胺、己二胺、叔丁胺、一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二甲基甲酰胺、丙酰胺、丁酰胺、吡啶、吗啡、苯胺、二苯胺、1-萘胺、二萘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有机胺为二乙胺、三乙胺、吗啡中的一种或几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浸渍含有吸附剂的润湿液,采用不饱和喷浸,其中不饱和浸渍所用的浸液量和载体饱和吸收溶液量的体积比为0.05~0.4。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浸渍含有吸附剂的润湿液后,在不超过所选吸附剂的分解温度下干燥,或者直接浸渍含有活性金属铁的溶液,干燥温度为60℃~150℃,干燥时间0.5h~20h。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干燥温度为80℃~120℃,干燥时间为1h~6h。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浸渍含有吸附剂的润湿液浸渍结束后,直接进行下一步骤,或者经过养生再进行下一步骤,养生时间为0.5~8h。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制备的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催化剂中Fe与助剂K和Mn的质量比分别为(65~75):(0.5~5):(23~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383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