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气甲烷化制天然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2094.1 | 申请日: | 2014-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7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丹;张舒冬;张信伟;刘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7 | 分类号: | B01J23/887;B01J29/48;B01J23/883;C07C9/04;C07C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气 甲烷 天然气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气甲烷化制天然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合成气甲烷化制天然气负载型钼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甲烷化是指CO/CO2与H2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生成CH4的过程,目前,这一反应广泛应用于合成氨或制氢过程中微量碳的脱除、焦炉煤气甲烷化、煤制天然气等工艺之中。甲烷化是一种重要的催化技术,特别是在燃料应用领域,可以用来提高燃气热值,允许焦炉煤气、煤炭或生物质到天然气的转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煤制代用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核心技术之一的甲烷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煤基合成气的甲烷化生产天然气在高油价时代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解决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维护能源安全,实现CO2减排、保护环境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公开报道的基础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可知,对于合成气甲烷化制天然气反应,Ni基催化剂(高Ni含量,20%~70%)为主流催化剂;Fe基催化剂易积炭失活;Co基催化剂耐受性强,但选择性差;Ru基催化剂活性高于Ni基催化剂,但其成本高;采用的助剂或载体材料有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铈、氧化镧、氧化锆、氧化钙、氧化镁等。总之,对煤制天然气工业催化剂的要求主要是:低温、高效(即反应温度低,原料气的氢碳比范围宽,CO和CO2的加氢转化率高,CH4的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即耐磨,耐温,抗积炭,抗中毒),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要达到这些要求,催化剂的组成配方和制备工艺技术的合理选择是关键。
中国专利CN1043639A公开的甲烷化催化剂以Al2O3为载体,镍为活性组分,以稀土金属,或碱土金属,或碱金属为助剂。美国专利US3933883公开的甲烷化催化剂以高纯γ- Al2O3为载体,负载活性组分氧化镍和氧化钴。中国专利CN1043449A公开的甲烷化催化剂,镍为活性组分,稀土金属和镁为助催化剂,其余为氧化铝。
虽然上述专利方法制得的催化剂均获得了较好的合成气甲烷化反应性能,但由于该反应是一个快速反应(这种快速反应一般是处于传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物在到达催化剂外表面的同时反应即已完成,因而催化剂的内表面对目标反应贡献不大,这就造成了载体孔道内较低的金属利用率,增加了催化剂的制备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气甲烷化制天然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廉、金属组分利用率高、选择性好、抗积炭能力强以及稳定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所述的合成气甲烷化制天然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第一助剂、第二助剂和载体;所述活性组分为Mo,第一助剂为Ni,第二助剂为Ce、Co、V、Mn或W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Ce和Co;载体为氧化铝、氧化硅、HZSM-5中的任一种;以催化剂中各元素质量占载体质量的百分比为基准,活性组分的含量为20wt%~50wt%,优选30wt%~40wt%,第一助剂的含量为1wt%~5wt%,优选1wt%~3wt%,第二助剂的含量为5wt%~10wt%,余量为载体;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活性组分前驱体、第一助剂前驱体溶于水中,得到溶液A;
(2)将载体加入到步骤(1)得到的溶液A中,经老化、干燥、焙烧处理后,得到催化剂前体B;
(3)采用还原气氛对步骤(2)得到的催化剂前体B进行还原处理;
(4)将步骤(3)得到的还原后的催化剂前体B与多元醇溶液加入到高压反应釜中,密封后用氢气置换2~5次,然后调节氢气压力至2~4MPa,在200~300℃下反应2~5h;
(5)将步骤(4)得到的反应流出物放置1~3h,然后过滤,所得固体样品在室温下进行干燥,直至样品表面无液相,得到催化剂前体C;
(6)将活性组分前驱体与第二助剂前驱体溶于水中,得到溶液D,然后加入步骤(5)得到的催化剂前体C,经干燥、焙烧处理后,得到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20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