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靶向GPC3和ASGPR1的转基因免疫效应细胞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6009.9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3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茂;蔡秀梅;赵红霞;宋波;陈远梅;朱寅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C12N15/63;A61K39/39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11688 北京彩和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闫桑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023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gpc3 asgpr1 转基因 免疫 效应 细胞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双靶向GPC3和ASGPR1的转基因免疫效应细胞及其应用。首次揭示了一种能同时识别GPC3和ASGPR1的基因修饰的免疫效应细胞,其可应用于GPC3和ASGPR1双阳性肿瘤如肝癌的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双靶向GPC3和ASGPR1的转基因免疫效应细胞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基于T淋巴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在部分肿瘤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该种免疫治疗方法可以克服抗体治疗的上述缺陷,但在大多数肿瘤的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根据CTL对靶细胞的识别特异性依赖于T淋巴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发现,将针对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的抗体的scFv与T淋巴细胞受体的CD3ζ或FcεRIγ等胞内信号激活基序融合成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 receptor,CAR),并将其通过如慢病毒感染等方式基因修饰在T淋巴细胞表面。这种CAR T淋巴细胞能够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非限制性方式选择性地将T淋巴细胞定向到肿瘤细胞并特异性地杀伤肿瘤。CAR T淋巴细胞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免疫治疗策略。
嵌合抗原受体(CAR)包括胞外结合区,跨膜区和胞内信号区。通常胞外区包含能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scFv,跨膜区采用CD8,CD28等分子的跨膜区,胞内信号区采用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CD3ζ或FcεRIγ及共刺激信号分子CD28、CD137、CD134等的胞内信号区。
胞内信号区仅包含ITAM的为第一代CAR T淋巴细胞,其中嵌合抗原受体各部分按如下形式连接:scFv-TM-ITAM。该种CAR T可以激发抗肿瘤的细胞毒性效应,但是细胞因子分泌比较少,并且在体内不能激发持久的抗肿瘤效应[Zhang T.et al.Chimeric NKG2D-modified T cells inhibit systemic T-cell lymphoma growth in amanner involvingmultiple cytokines and cytotoxic pathways,Can Res 2007,67(22):11029–11036.]。
随后发展的第二代CAR T淋巴细胞加入了CD28或CD137(又名4-1BB)的胞内信号区,其中嵌合抗原受体各部分按如下形式连接:scFv-TM-CD28-ITAM或scFv-TM-CD137-ITAM。胞内信号区发生的B7/CD28或4-1BBL/CD137共刺激作用引起T淋巴细胞的持续增殖,并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提高CAR T在体内的存活周期和抗肿瘤效果[Dotti G.et al.CD28costimulation improves expansion andpersistence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modified T cells in lymphomapatients.J Clin Invest,2011,121(5):1822-1826.]。
近些年发展的第三代CAR T淋巴细胞,其中嵌合抗原受体各部分按如下形式连接:scFv-TM-CD28-CD137-ITAM或scFv-TM-CD28-CD134-ITAM,进一步提高了CAR T在体内的存活周期和其抗肿瘤效果[Carpenito C.,et al.Control of large established tumorxenografts with genetically retargeted human T cells containing CD28andCD137domains.PNAS,2009,106(9):3360–33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60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