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行车稳态车把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44534.5 | 申请日: | 2014-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0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郭浣华;章启迪;陈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伊莱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14 | 分类号: | B62K21/14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车 稳态 车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部件,特别是一种自行车稳态车把。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人力脚踏自行车车把是由一根钢管构成的整体一字形车把,这种车把结构简单牢固、转向性能可靠、加工方便、成本低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城市的自行车道上自行车与比其速度更快的电动自行车发生刮蹭甚至撞击的事故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屡禁不止的速度超标电动车泛滥的地区,发生自行车被电动自行车撞击倾覆导致骑行人受伤的事故的机率更大。一般情况下人力自行车的骑行人在遇到前方迎面疾驰而来的电动自行车时,骑行人可以及时旋转自行车车把改变自行车骑行方向和路线避免被撞击,但对于从骑行人后面快速超上的电动车则往往猝不及防。经调查后发现,大多数被后部超上的电动车撞击而发生人车倾覆的自行车往往是被电动车撞击或刮蹭到自行车一侧的车把,由于骑行人单侧手臂的力量难敌疾驰而来的电动车,在遭受从后而来的突然撞击时,自行车车把会被猛的打弯,造成自行车及骑行人的倾覆事故。
因此,需要改进自行车,提高骑行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行车稳态车把。可以在遭受诸如电动自行车、三轮残疾车等的从后超前的突然撞击时,自动旋转遭受撞击的一侧车把,从而及时卸载撞击力,避免自行车车把被突然撞歪而导致的整车连带骑行人的倾覆。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自行车稳态车把,其特征在于:由内节,以及分别与内节两端连接的,具有对后部撞击动能进行卸载的外节构成。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为旋转连接,在所述旋转连接处还设有防转销钉,所述外节为空心结构,在所述外节的外端到防转销钉之间设置有开启防转销钉的动能传递机构。
更进一步,所述的动能传递机构包括将撞击转成驱动力的承接机构,将驱动力传输到远端的传动机构和将防转销钉退出的脱销机构。
更进一步,所述的承接机构包括承接帽,以及与承接帽固定连接的承接齿条;外端侧面开有孔,所述的承接结构与外节内的传动机构连接。
更进一步,在承接帽与外节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进一步,所述的传动机构由彼此通过长节距螺纹配合的套筒和推杆构成,所述套筒的外端与承接齿条通过变向轴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脱销机构为在防转销钉的下面设置有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的托板。
更进一步,所述的旋转连接为外节上的“凸”形结构与内节上的“凹”形结构通过旋转轴连接,在防转销钉与“凹”形下板的连接孔里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由限位固定环夹住并固定在“凹”形下板上,套管的外面设有齿轮,在所述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配合的齿条。
进一步,在所述防转销钉的上面设有防水盖帽;在所述旋转轴的下端面设有限位盖。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对车把后的撞击具有卸荷的作用,避免了因撞击导致人车倾覆。
2、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借助其他工具,撞击消除后,机构自动恢复;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行车车把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自行车内外节连接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撞击动能传递机构结构图。
图中标记:1为内节,2为外节,3为旋转轴,31为限位盖,4为防转销钉,41为套管,42为齿轮,43为防水盖帽,44为限位固定环,51为承接帽,52为复位弹簧,53为承接齿条,54为变向轴,55为套筒,56为推杆,561为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一种自行车稳态车把,由内节1,以及分别与内节1两端连接的,具有对后部撞击动能进行卸载的外节2构成。
所述的连接为旋转连接,在所述旋转连接处还设有防转销钉4,所述外节2为空心结构,在所述外节2的外端到防转销钉4之间设置有自动开启防转销钉4的动能传递机构。
所述的动能传递机构包括将撞击转成驱动力的承接机构,将驱动力传输到远端的传动机构和将防转销钉4退出的脱销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伊莱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伊莱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45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