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代数码显示双识别功能的车门自动上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45587.9 | 申请日: | 2014-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03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宁来科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24 | 分类号: | B60R25/24;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茶***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数码 显示 识别 功能 车门 自动 上锁 装置 | ||
一种串联代数码显示双识别功能的车门自动上锁装置,属于汽车电器技术领域,由基本车门框单元系统、投入电器单元、隔离电路单元,双识别电路单元:取样接口电路单元,数码检测电路单元系统,固有投入电路单元,固有解除电路单元,控制电路单元,工作执行电路单元,电池电源管理单元组成,采用双识别电路,能可靠彻底改变汽车中控锁由遥控上锁的状况,形成一种新的保安方式,可以避免不法分子用干扰法使无线电上锁的遥控信号失灵,也可以避免不法分子复制密码信号开门,保护了车主经济利益不受损失,让汽车中控锁上锁更方便,不用两步操作程序,车门闭合于车框后,立即上锁,有利于高节奏的现代生活。
技术领域
属于汽车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家庭汽车和单位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汽车中控锁、报警系统的投入,一般还保持在人工投入的方式的水平,即在将车门全部关闭后再掏出遥控钥匙,按动遥控钥匙将车门中控锁锁上,将报警系统投入。其存在的问题是:1、操作不方便,车门关上门后,还要再将遥控钥匙掏出按动遥控钥匙投入。2、不够安全,当不法分子在附近使用功率足够大的汽车遥控干扰器时,可干扰拦截汽车遥控器信号,让其失灵。由于干扰器在使用时候不受车种和遥控器品种的限制,固定码,特殊码,滚动码都可以干扰,只要干扰功率足够大,任何一款车型都能干扰,使汽车得不到锁门的命令,造成车辆假锁现象,不安全,造成极大隐患。更有胜者,一些不法分子还可用一种“抓码器”也叫“复制器”的特殊电子设备,当主人在用遥控上锁时,这种电子仪器能捕捉到遥控的射频信号与密码信号,待主人离开之后,不法分子将会用该仪器放心大胆地复制出密码信号,进行开锁盗窃。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避免,如何才能阻止不法分子的 “复制器”的特殊电子设备,这是一个问题,因此汽车的上锁装置还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市场上,汽车车门中控锁的锁定及报警系统的投入,大多采用手动操作的方式,既繁锁又不方便,更主要的是安全性不高,给车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的现状,发明者提出了一种串联代数码显示双识别功能的车门自动上锁装置,这种装置能彻底改变了现有产品上锁的原理,它是一种汽车在关门过程完结后,自动对车中的中控锁系统进行关闭,自动将报警器投入,自动对油路关闭锁定,并对系统重要部位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当系统运行状态发生故障时,将自动进行声音提示,并对发生故障系统单元进行数码显示,便于及时维修确保汽车安全。
这种装置既方便,现代感又强,又大大提高了车的安保度,阻止了犯罪分子用干扰器干扰,“复制器” 复制,造成汽车假锁或复制出密码信号,进行开锁盗窃现象的发生。
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一种串联代数码显示双识别功能的车门自动上锁装置,由基本车门框单元系统、投入电器单元、隔离电路单元、双识别电路单元、取样接口电路单元,数码检测电路单元系统、固有投入电路单元、固有解除电路单元、控制电路单元、工作执行电路单元、电池电源管理单元组成。
基本车门框单元系统由第一至第五个基本车门框单元组成。
每一个车门对应一个车门框,每一个车门与其对应的车门框组成一个基本车门框单元,每个基本车门框单元安装有投入电器单元中的一个投入电器。
投入电器单元由第一至第五个投入电器组成;投入电器为带一个动合常开触点,和带一个动断常闭触点,在外力消失后能自动返回的具有开关性质元件。
隔离电路单元由第一至第五个隔离电路部分组成;隔离电路部分由工作隔离电路、识别检测隔离电路组成。
取样接口电路单元由第一至第五个取样接口电路组成;取样接口电路由取样电路、取样电阻组成。
双识别电路单元由双识别比较识别电路、双识别与门电路、双识别或门电路组成。
双识别比较识别电路由比较识别电路、比较识别门坎电路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宁来科贸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宁来科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55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磺化聚吡咙质子传输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木耳七糖及其制备工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