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位素标记速灭威-D3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48712.1 | 申请日: | 2014-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0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飞;杜晓宁;雷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71/44 | 分类号: | C07C271/44;C07C26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06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位素标记 速灭威 sub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稳定同位素标记的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同位素标记速灭威-D3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速灭威为中等毒性杀虫剂。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但对鱼有毒,对蜜蜂高毒。由于速灭威的广泛使用,已对食品、水果、水源和土壤造成了污染。检验检疫部门为了对农产品中的速灭威进行检验,常使用同位素标记的速灭威-D3作为内标物,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合成速灭威-D3对于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氘代标记速灭威的合成目前没有相关文献,非同位素标记速灭威主要有以下方法:(1)氯甲酸酯法:以剧毒光气为原料,经间甲酚的醇解后与甲胺胺化反应得到速灭威;(2)异氰酸酯法:以叔胺为催化剂,过量异氰酸甲酯和间甲酚反应可合成得速灭威。以上方法各有优点,但是使用上述方法合成同位素标记速灭威-D3均有不足之处,都很难引入氘代同位素标记物。例如,中国专利CN101167468A公开了一种速灭威杀虫剂的合成方法,其中也没有公开采用同位素对其进行标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有效而且准确地检测农药残留速灭威,制备同位素标记速灭威-D3作为农药残留内标物,对农残检验时提供可靠依据。提供了一种方法简单、可行并适合批量生产的同位素标记速灭威-D3的有机合成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同位素标记速灭威-D3的合成方法,将一甲胺盐酸盐-D3的水溶液滴加 入二硫代羧酸二甲酯溶液,反应后得到中间体S-甲基-N-甲基羧酸二甲酯,上述中间体在低温下缓慢通入Cl2,先后加入缚酸剂和间甲酚,制备得到标记物速灭威-D3,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1)在N2保护下,将一甲胺盐酸盐-D3用水溶解,在5~10min内滴加入二硫代羧酸二甲酯溶液中,用碱保持反应液pH=8~9,反应温和放热,维持反应温度在30~60℃,反应4~8h,直至原料消失,用二氯甲烷萃取后合并有机相,利用无水Na2SO4干燥过夜,浓缩后得到中间体无色油状物S-甲基-N-甲基羧酸二甲酯-D3;
(2)将中间体S-甲基-N-甲基羧酸二甲酯-D3溶于二硫代羧酸二甲酯中,冷却至-30~-15℃,搅拌下缓慢通入Cl2,在过程中混合物变淡黄色,渐渐淡去直至反应液颜色呈无色,搅拌反应1~4h;
(3)在N2保护下,反应液中加入缚酸剂,保持反应液pH=9~10,立刻有白色固体析出,升高反应温度至0~20℃,加入间甲酚,搅拌2~6h,反应液经TLC监控(PE∶EA=3∶1),显示间甲酚完全消失,反应液用乙酸乙酯萃取,饱和NaCl洗,无水Na2SO4干燥过夜,浓缩后得到无色固体速灭威-D3。
优选的,步骤(1)中一甲胺盐酸盐-D3与二硫代羧酸二甲酯的摩尔比为1∶1~10,其中的碱选用NaOH、Na2CO3或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更加优选的,步骤(1)中一甲胺盐酸盐-D3与二硫代羧酸二甲酯的摩尔比为1∶5~6,反应温度为40~50℃,反应时间为5~6h。
优选的,步骤(2)中冷却温度为-25~-20℃,搅拌反应时间为2~3h。
优选的,步骤(3)中,间甲酚的用量与一甲胺盐酸盐-D3的摩尔比为1∶0.5~2,采用的缚酸剂为三乙胺、DIEA或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用量为保持反应液pH=9~10。
更加优选的,步骤(3)中,间甲酚的用量与一甲胺盐酸盐-D3的摩尔比为1∶1~1.2,反应温度为5~10℃,反应时间为3~4h。
优选的,整个反应均在N2保护下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化工研究院,未经上海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87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