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熔渣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55689.9 | 申请日: | 2014-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7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朋;陈君;程淑明;陈婉;张道明;陈德银;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1122***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余热 回收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熔渣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开源节流”是21世纪解决能源、资源问题的至理名言,“节能技术”更是被誉为“第 五能源”。我国的工业领域分布着丰富的余热余能资源,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 多的余热资源得到了应用。但是,蕴含有高温余热的高温熔渣的显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当前高温熔渣的有效处理方法主要为水淬法,经这样处理过的高温渣一部分可以作为水泥生 产的原材料,还有部分只能堆积在渣场。例如高温渣经水淬后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材料,镍 铁渣、铅渣等水淬后只能堆积在渣场,没有适合的用途。并且无论何种类型的渣,在水淬过 程中不仅高温余热没有回收利用,而且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对大气、水和土壤也造成了 严重的污染,恶化了工作环境。
现有的某些高温熔渣显热回收方面的专利技术,仅关注于熔渣的余热回收部分的工作, 并没有充分考虑熔渣处理系统对生产设备的影响。现有技术中,因间歇排渣导致的余热回收 系统不能连续运行、后续冷却渣的洁净化处理及粒化系统无法长期稳定运行等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如何有效地回收高温熔渣的高温显热,减少其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不影 响其处理后的实用价值,还能实现处理系统与生产系统的高效无缝链接,进一步提高余热回 收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处理系统与生产系统无缝链接、具有高余 热回收率及高运行稳定性的高温熔渣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温熔渣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熔渣输 送单元、用于对熔渣进行粒化处理的熔渣粒化单元及用于对粒化后形成的渣粒进行余热回收 的余热回收单元;所述熔渣输送单元主要由渣罐及输送渣罐的天车组成;所述熔渣粒化单元 主要由粒化熔渣的转杯、向转杯提供旋转动力的旋转装置、用于冷却转杯及旋转装置的粒化 冷却装置及用于冷却、收集高温渣粒的收集冷却装置组成,所述粒化冷却装置设置在转杯与 旋转装置外围,所述渣粒收集冷却装置设置在粒化冷却装置外围;所述余热回收单元为余热 锅炉,所述余热锅炉中渣粒进口端的换热管叉排顺流设置,渣粒出口端的换热管叉排逆流设 置。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储存熔渣的中间包,所述中间包设置于熔渣输送单元与熔渣粒化单 元之间。
进一步,所述中间包底部设有控制浇注量的浇注水口,内壁上设有耐材,所述浇注水口 直径大小为15~45mm。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转送渣粒的渣粒输送单元,所述渣粒输送单元主要由振动输送装置 及热渣粒料仓组成,所述振动输送装置设置在渣粒收集冷却装置出口端,所述热渣粒料仓设 置在振动输送装置出口端及余热锅炉渣粒进口端之间。
进一步,所述转杯的杯壁为耐热钢板制成,杯壁内设有耐材,所述耐材与杯壁间通过紧 固件紧固。
进一步,所述粒化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遮板及设置在冷却遮板内侧并向转杯喷射冷却介质 的喷嘴,所述冷却遮板间设有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冷却通道。
进一步,所述渣粒收集冷却装置为环绕设置在粒化冷却装置周围的水冷面板,所述水冷 面板与竖直轴线间的夹角为25°~45°;所述水冷面板间设有用于流通冷却循环水的水冷通 道Ⅰ,所述水冷通道Ⅰ与余热锅炉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振动输送装置中设有水冷通道Ⅱ,所述水冷通道Ⅱ与余热锅炉相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渣粒后处理单元,所述渣粒后处理单元主要由胶带机、斗提机及冷渣粒 料仓组成,所述胶带机对应设置在余热锅炉的渣粒出口端处,所述斗提机设置在胶带机与冷 渣粒料仓之间将胶带机上的冷却渣粒输送至冷渣粒料仓内。
一种高温熔渣余热回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高温熔渣灌装进渣罐内,渣罐运输到高温熔渣余热回收系统车间内,实现高温熔渣 远距离输送;
(2)天车将渣罐吊装至倾倒工位,设置在倾倒工位处的倾倒装置在液压系统的控制下向 中间包内倾倒高温熔渣;
(3)待中间包存储一定量高温熔渣后,将高温熔渣浇注进转杯内,浇注过程中,浇注量 大小由中间包底部的浇注水口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56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电粒子束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地铁到站信息查询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