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410770595.9 | 申请日: | 2014-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2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14 | 分类号: | B2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化合物 纳米 颗粒 制备 工艺 | ||
1.一种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将两根金属间化合物棒材分别与电弧放电设备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
将所述两根金属间化合物棒材浸没于所述电弧放电设备的水槽中的无溶解氧去离子水中;
接通所述电弧放电设备的电源,使所述两根金属间化合物棒材之间产生电弧放电,生成所述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两根金属间化合物棒材分别与电弧放电设备的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的步骤之前,还包含以下步骤:
去除去离子水中的溶解氧;
向所述去除了溶解氧的去离子水中通入氮气,获得所述无溶解氧去离子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去除去离子水中的溶解氧的步骤中,所述去除去离子水中的溶解氧的方法为超声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去除了溶解氧的去离子水中通入氮气的步骤中,所述通入氮气的流量为25至150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时间为10至30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得所述无溶解氧去离子水的步骤之后,还包含以下步骤:
将所述无溶解氧去离子水转移到所述电弧放电设备的水槽中,并向所述电弧放电设备的水槽中通入氮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生成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步骤之后,还包含以下步骤:
将所述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转移至容器中,并在所述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中通入氮气;
在所述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超声所述加入了PVP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
蒸发所述经过超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得到所述PVP包裹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干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中加入PVP的步骤中,所述PVP在所述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中的浓度为5至50克每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蒸发加入了所述PVP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水溶液的步骤中,所述蒸发的温度为100至120摄氏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金属间化合物棒材之间的初始间距为1至5毫米,所述移动的速度为0.1至1毫米每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金属间化合物棒材为银锡金属间化合物棒材或铜锡金属间化合物棒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059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钨钼粉体的方法
- 下一篇:提高选区激光熔化工艺直接成形零件致密度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