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4512.1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8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林;朱斌;彭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5/24 | 分类号: | B60R25/2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陈千 |
地址: | 40002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汽车 防盗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包括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组上连接有RFID识别器与车辆状态检测电路,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组上连接有车门控制电路与油路控制电路,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还连接有按键电路与振动传感器,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上还连接有语音模块与显示模块,所述控制器的串行通讯口连接有I2C存储模块;
其中,所述车辆状态检测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与三极管Q2,三极管Q1的基极串接电阻R2后与汽车点火开关的电源电路相连,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6后接直流电源,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接直流电源,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在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4;
所述车门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9与继电器J1,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串接电阻R22后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相连,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12V直流电源,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还串接继电器J1的线圈绕组后接12V直流电源,继电器J1的开关组为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驱动车门的开闭;
所述油路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13与继电器J2,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串接电阻R23后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相连,三极管Q13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12V直流电源,三极管Q1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还串接继电器J2的线圈绕组后接12V直流电源,继电器J1的开关组为信号输出端,输出信号驱动油路的开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采用HT46R24芯片,所述RFID识别器采用WM-01T射频模块,所述语音模块采用XF-3111语音芯片。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系统初始化;
步骤2:刷卡解锁,控制器将获取的密码信息与所述I2C存储模块中的预设密码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控制器驱动车门锁与油路锁打开,并进入步骤3;否则返回步骤1;
步骤3:获取汽车点火开关的工作状态,若汽车点火开关处于ON状态,则驱动RFID识别器处于OFF状态,否则进入步骤4;
步骤4:记录点火开关处于OFF状态的时间,当大于预设时间T1时,则驱动RFID识别器处于ON工作状态,汽车进入防盗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预设密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修改:
步骤S1:当点火开关处于ON状态时,在T2时间段内按下一次按键,进入预设密码修改程序;
步骤S2:通过振动传感器获取踩下刹车形成的具有M个脉冲的振动信号;
步骤S3:当步骤S2中输入的振动信号脉冲个数M与激活码相同时,进行语音提示,等待输入新密码;
步骤S4:通过踩下刹车形成m段振动信号,每段振动信号的脉冲个数记为Ni,i∈(1,m),m为新密码的长度,依次将第i段振动信号的脉冲个数作为新密码中第i位的数字,存入I2C存储器的预设位置中,并进行语音提示密码修改成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预设密码按照以下步骤写入识别卡:
步骤A:当点火开关处于ON状态时,在T2时间段内按下两次按键,进入预设密码写入程序;
步骤B:将识别卡置于RFID识别器处,进行预设密码写入;
步骤C:当预设密码与识别卡内的原始密码相同时,将预设密码进行存储,并语音提示密码写入成功。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基于RFID的汽车防盗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T1的取值为10-20s,时间段T2的取值为3-1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451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刮水器用连接器及其刮水器组件
- 下一篇: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