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标记前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05611.3 | 申请日: | 2014-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58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林春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林春平 |
主分类号: | C07F7/10 | 分类号: | C07F7/10;A61K51/04;A61K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胡静 |
地址: | 10250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标记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药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硅标记前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嗜铬细胞瘤为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根据肿瘤是来自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将副神经节瘤分为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颈动脉体瘤等)及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腹膜后、盆腔及纵隔后的副神经节瘤)。此类瘤在机体内可以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类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等),使得患者因长期的高血压而导致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或因突发严重高血压而导致危相。但如能早期及时获得诊断和治疗,此类病则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当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采用CT、核磁、B超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血、尿检等生化方法,灵敏度差、检出率低,容易贻误患者的病情。另外,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手段主要是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类的降压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由于降压药物普遍有较大的副作用且常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外科手术中却常需冒瘤体破裂患者术中出现高血压危相的风险。
神经母细胞瘤属于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可以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任意神经脊部位。此类肿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肾上腺,但也可以发生在颈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神经组织。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是颅外肿瘤,有将近一半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率约占儿童肿瘤的6-10%,死亡率占儿童肿瘤死亡率的15%。对于4岁以下儿童,每一万人口的死亡率为10例;对于4-9岁儿童,每一百万人口的死亡率为4例。本瘤采用生化以及免疫的方法进行筛查,而最终的诊断只依赖于术后的病理切片。治疗手段主要为外科手术及放化疗,这些方法对于患者的损伤较大,对于婴幼儿更为不利。
化合物的放射性标记指将放射性核素添入化合物或者取代化合物分子中的一种或几种原子,以便达到示踪的目的。通常来说,化合物被放射性标记后,生物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而核性质发生改变。核医学利用此特点通过化合物将放射性核素载带到病灶部位,利用核素释放的射线诊断或治疗疾病。其中,放射性碘标记的MIBG就是一个核医学用于诊断和治疗的药物。间碘苄胍(MIBG)是一种胍乙啶衍生物,结构上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神经元的阻滞剂,可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特异结合,并可以被交感神经分布丰富的脏器,如肾上腺髓质、心肌、脾、肝和唾液腺等摄取和贮存。同时,放射性核素123I和131I具有优良的核性质。123I放出的160keV的单光子特别适合于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而131I放出的β和γ射线可以同时实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因此,放射性碘标记的MIBG(*I-MIBG)被用来作为肾上腺髓质显像剂,应用于成人嗜铬细胞瘤和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林春平,未经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林春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56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