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混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29942.0 | 申请日: | 201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45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熙;李鑫;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F7/02 | 分类号: | B01F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王明霞 |
地址: | 10002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混合器 | ||
本申请是专利申请201110061520.X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几种物料均匀混合的混合装置,特别是用于液体与液体、液体与固体粉末混合的一种动态混合器。
背景技术
在很多行业生产中都涉及到将几种物料均匀混合的生产环节,比如乳油型农药的生产、油墨的生产、化纤及塑料生产中各种助剂的添加等。这些物料混合的均匀与否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稳定性以及产品质量的好坏。
当几种物料混合时,通常将用量较多的一种物料称之为主料,而用量较少的称之为辅料。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主料与辅料之间相容性较差、辅料容易产生团聚现象、或者主料粘度较大不利于辅料分散等,给辅料在主料中均匀分散制造了难度。
正因为如此,关于物料混合设备的研究非常之多,各种混合设备应运而生,比如各种高速旋转搅拌机、静态混合器、动态混合机、螺旋挤出机等。这些混合设备主要应用剪切使辅料在主料中分散,即强化剪切效果,很少有设备同时具有将辅料进行多级分配的效果。
比如高速旋转搅拌机、螺旋挤出机等,将团聚的辅料多次、强力剪切直至团聚物消失,最终分散均匀。不过该类设备有两方面弊端:一方面由于其强力剪切、捏合,对物料破坏性较大,比如螺旋挤出机容易导致高聚物树脂降解;另一方面应用局限性较大,比如高速旋转搅拌机,只适用中低粘度物料混合,不适用较高粘度物料混合,螺旋挤出机只是用于较高粘度物料混合,不适用中低粘度物料混合。
随着研究的展开及深入,其中动态混合机由于具有很多独特性能,最终脱颖而出。比如中国专利CN2138556,公开日期1993年7月21日,公开了一种球窝型动态混合器。该混合器使用了动态混合元件与静态混合元件的设计方法,并且将混合区的混合头设计成半球窝状。这种设计理念既强化了剪切效果,同时具备多级分配功能可以使混合效果有所提高。同时这种半球窝状混合元件的设计,也为实现设备加工制造提供了一种可能。不过这类球窝状混合元件存在一大弊端,物料在进入混合区后的运动轨迹是向前、前上、再向下,类似走蛇形,在聚合物粘度较高时,流通阻力很大,无法进行多级混合,导致混合效果有限,另外当该发明应用于高聚物加工领域时,对设备加工要求非常高。
另外德国专利WO00/32376,国际公布日2000年6月8日,公开了一种利用剪切元件的设备凝聚塑料分散体的方法。该发明中使用了一系列剪切元件,如定子和转子,在定子的内表面和转子的外表面有径向齿列结构并呈星形排列,定子与转子互补配和。该设备的用途是通过乳液聚合使塑料或橡胶分散体实现凝聚,即将非常微小(80nm~220nm)的聚合物乳液粒子凝聚为较大粒子,以利于最终将聚合物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其作用原理是利用转子外表面与定子内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对物料产生剪切作用,促使微乳液粒子发生凝聚,使其粒径增大,物料主要是通过转子外表面与定子内表面之间的间隙流通。为了得到较好的凝聚效果,优选转子外表面与定子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从实施例中来看其间隙为0.5mm~1.0mm。对以上技术方案的分析可知,物料在该设备的内部的运动轨迹是在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流通,目的是凝聚塑料分散体,不具有分散、混合功能。
综上所述,尽管现有的混合装置已经采用了动态混合元件与静态混合元件配合的方式,但是物料在混合装置中运动轨迹复杂,流通阻力过大,使其对物料不能产生有效地多级分配,同时也降低了剪切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混合装置中物料在混合区内运动轨迹复杂,流通阻力过大,使其对物料不能产生有效地多级分配,剪切效果差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料流通阻力小,混合效果好的动态混合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态混合器,包括中心转动轴和中心转动轴外部的外套筒,在中心转动轴与外套筒之间,从右向左依次设置有进料推进装置、物料混合装置,外套筒的左端设置有出料口,外套筒的右端设置有主料进料口,其特征是:物料混合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在中心转动轴上的动态混合元件和至少一个固定在外套筒内壁的静态混合元件,动态混合元件与静态混合元件之间左右交替设置,动态混合元件与静态混合元件上设置有连通物料混合装置左右两侧的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9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