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的固态发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34944.9 | 申请日: | 2014-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2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依群;袁湘龙;代冰;王刚;乔纳森·梅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特曼帝克司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H01L33/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王允方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致发光 波长 转换 固态 发光 装置 | ||
本申请案揭示具有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的固态发光装置。一种固态发光装置包括:光透射导热电路板;固态发光体LED阵列,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个面上且电连接到所述电路板的所述至少一个面;及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组件。所述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组件包括至少一种光致发光材料(磷光体)的颗粒与光反射材料的颗粒的混合物。所述装置的发射产物包括由所述LED及所述光致发光材料产生的组合光。所述波长转换组件可包括以囊封剂的形式直接施覆到所述LED阵列的所述磷光体材料及光反射材料的颗粒的层。或者,所述光致发光组件为例如围绕所述LED的管状组件等单独组件,且位于所述LED阵列的远处。
本申请案为2013年12月16日申请的标题为“具有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的固态发光装置及标牌(“Solid-St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Signage withPhotoluminescence Wavelength Conversion)”的第14/108,163号美国专利申请案的部分接续,所述美国专利申请案为2011年10月4日申请的标题为“具有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的固态发光装置及标牌(Solid-St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nd Signage withPhotoluminescence Wavelength Conversion)”的第13/253,031号美国专利申请案(现颁布为第8,610,340号美国专利)的接续,所述美国专利申请案主张2010年10月5日申请的标题为“具有光致发光波长转换的固态发光装置及标牌(Solid-State Light EmittingDevices and Signage with Photoluminescence Wavelength Conversion)”的第61/390,091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的优先权益且主张2010年12月27日申请的标题为“具有远程磷光体波长转换组件的固态发光装置(Solid-State Light Emitting Devices with RemotePhosphor Wavelength Conversion Component)”的第61/427,411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的优先权益,所有这些申请案特此以全文引用的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固态发光装置,其使用光致发光波长转换以将由固态发光体(通常为LED(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转换为所需色彩的光。
背景技术
白色发光LED(“白色LED”)在此项技术是已知的且是相对较新近的创新。归因于其长操作寿命预期值(>50,000小时)及高发光效率(每瓦特70流明及更高),越来越多地使用高亮度白色LED来替代常规荧光光源、小型荧光光源及白炽光源。
直到开发出在电磁光谱的蓝色/紫外线部分中发射的LED,开发基于LED的白光源才变得实际。如在例如第5,998,925号美国专利中所教示,白色LED包含一或多种光致发光材料(例如,磷光体材料),其吸收由所述LED发射的一部分辐射,且重新发射不同色彩(波长)的辐射。通常,LED芯片或裸片产生蓝光,且所述磷光体吸收一定百分比的蓝光,且重新发射黄光或绿光及红光、绿光及黄光、绿光及橙光或黄光及红光的组合。由所述LED产生的未被所述磷光体吸收的蓝光部分与由所述磷光体发射的光组合,提供对于人眼呈现为接近白色的光。
由所述LED光产生的确切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所述磷光体材料发射的光的量,这是因为所述磷光体发射的光的量(及波长)及残余的蓝光的量(及波长)的组合决定所得光的色彩。因此,用来产生白光的基于磷光体的LED装置将需要足够量的磷光体以正确运作,因为不具有足够量的磷光体材料的所述基于磷光体的LED装置将无法产生呈现为白色的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特曼帝克司公司,未经英特曼帝克司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49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