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向驱动桥桥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9304.9 | 申请日: | 2014-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2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峰;韩培华;李因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5/16 | 分类号: | B60B3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6 | 代理人: | 朱登河 |
地址: | 262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驱动 桥桥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向驱动桥桥壳。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铸造桥壳的横截面一般为规则等厚度壳体,如方形,圆形,长方形等。但是,桥壳在使用过程中各部分所受应力分布不均衡,桥壳设计时需按照其所受最大应力来设计以确保其可靠性。这就导致在桥壳所受应力较小的区域材料的浪费,以及桥壳的制造成本较高。并且桥壳整体重量较大还导致整车质量偏高,整车燃油经济性差。
因此,希望有一种转向驱动桥桥壳可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驱动桥桥壳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驱动桥桥壳,包括:包括:桥壳体以及分别固定在桥壳体两端处的第一转向节座和第二转向节座,所述桥壳体包括桥包、第一过渡壳体以及第二过渡壳体,所述桥包位于所述桥壳体的中部,所述第一过渡壳体一端连接所述桥包,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节座,所述第二过渡壳体一端连接所述桥包,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座,所述第一过渡壳体下侧处的厚度大于上侧处的厚度,所述第二过渡壳体下侧处的厚度大于上侧处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桥包前侧处的厚度大于所述桥包上侧、下侧和后侧处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桥包前侧处的厚度比所述桥包上侧、下侧和后侧处的厚度大5mm-1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壳体下侧处的厚度比上侧处的厚度大1mm-3mm,所述第二过渡壳体下侧处的厚度比上侧处的厚度大1mm-3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壳体和所述第一转向节座之间具有轴颈安装孔,所述轴颈处设置有轴颈加强筋,所述第二过渡壳体和所述第二转向节座之间具有轴颈安装孔,所述轴颈处设置有轴颈加强筋,所述轴颈安装孔的下侧壁比其上侧壁厚。
优选地,所述桥壳体与所述第一转向节座和第二转向节座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桥包的横截面成梯形或半圆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壳体和第二过渡壳体的横截面为“工”字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壳体和第二过渡壳体的中部具有空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壳体上侧处的厚度比其空腔前侧和后侧处的厚度大0.5mm-3mm,所述第二过渡壳体上侧处的厚度比其空腔前侧和后侧处的厚度大0.5mm-3mm。
上述转向驱动桥壳根据桥壳不同区域所需承载能力不同,桥壳厚度采用不等厚变化,节约桥壳制造材料,降低桥壳质量,进而降低整车质量,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向驱动桥壳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转向驱动桥壳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转向驱动桥壳关于A-A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转向驱动桥壳关于B-B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转向驱动桥壳关于C-C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转向驱动桥壳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93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