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辐轮辋双旋压车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1226.2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21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孙锋峰;李顺平;盛枫;叶燕飞;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21/00 | 分类号: | B60B2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轮辐 轮辋双旋 压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轮,尤其是涉及一种轮辐轮辋双旋压车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油、柴油等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目前随着各种OEM客户对整车重量要求越来越严格,整车的轻量化要求是各个主机厂的要求。车轮作为整车一个重要的安全件,在保证车轮性能的前提下对车轮进行减重设计是目前各个车轮厂家主要研究方向。在各种降低油耗的措施中,实现汽车轻量化,减轻汽车的自重作为重要措施;车轮轻量化带来节材效益的同时,其节能效益同样巨大。同其他材料的车轮相比,钢制车轮制造技术相对成熟、材料成本低,目前仍占据车轮市场的绝大部分,缺点是车辆重量相对较重。车轮一般由轮铜和轮辐两部分构成,按照等强度原则设计轮辐和轮铜的截面形状,在受力较小部位减薄其截面厚度,这样可以达到满足车轮强度的基础上,减轻车轮重量。例如名为“一种变截面钢制车轮轮辋的成形工艺”( 公布号: CN101259578)、“一种整体汽车车轮制造工艺”( 公布号: CN101020286)。现有工艺有采用在滚压工艺之前的加旋压,在原本厚度均匀的钢圈上旋压出几道较薄的槽,采用这样的工艺,在后续滚压阶段会加重旋压减薄处的厚度,容易因难于控制圆角处过度减薄而造成废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重效果好、强度大的结构轮辐轮辋双旋压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轮辐轮辋双旋压车轮,包括轮辐和轮辋,轮辐通过轮辐直边焊接在轮辋的底槽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辋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第一旋压减薄区位于外侧胎圈座的底部外侧,两端分别延伸至外侧突峰的根部、与外侧胎圈座邻近的轮缘直边;第二旋压减薄区位于内侧胎圈座、内侧突峰和轮缘直边的底部外侧,两端分别延伸至底槽侧缘、与内侧胎圈座邻近的轮缘直边;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内的结构壁厚为轮辋主体壁厚的55-80%,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的两延伸端构成过渡区,过渡区的壁厚沿延伸方向渐厚。这种结构,实现车轮减重的目的,对轮辋进行减薄同时增加强度。
作为优选,第一旋压减薄区和第二旋压减薄区内的结构壁厚相等。利于旋压工艺控制,简化复杂程度,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作为优选,轮辐中部具有圆弧凸起,圆弧凸起内侧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轮辐旋压减薄区,轮辐旋压减薄区两端分别延伸至轮辐直边、圆弧凸起的远离轮辐直边一侧的根部。可进一步加强轻量化,且使轮辐保持较高的强度。
作为优选,轮辐旋压减薄区内的结构壁厚为轮辐主体壁厚的70-85%。取得较佳的减重效果。
作为优选,轮辐旋压减薄区内,邻近轮辐直边一端的壁厚小于另一端的壁厚。可在提高轮辐的强度下,取得最佳的减重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已于实现旋压制作等特点,尤其是减重效果好、强度大;在实现车轮减重的目的中,对轮辋轮辐进行减薄同时保持较高的强度,取得良好的减重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轮辋的第一旋压减薄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轮辋的第二旋压减薄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轮辐旋压减薄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一种轮辐轮辋双旋压车轮,如附图1、附图2、附图4所示,包括轮辐1和轮辋2,轮辐1通过轮辐直边13焊接在轮辋2的底槽23的底部。
如附图1、附图2所示,轮辋2设有通过旋压工艺形成的第一旋压减薄区21和第二旋压减薄区22;第一旋压减薄区21位于外侧胎圈座25的底部外侧,两端分别延伸至外侧突峰25的根部、与外侧胎圈座25邻近的轮缘直边26;第二旋压减薄区22位于内侧胎圈座27、内侧突峰28和轮缘直边29的底部外侧,两端分别延伸至底槽23侧缘、与内侧胎圈座27邻近的轮缘直边26;第一旋压减薄区21和第二旋压减薄区22内的结构壁厚为轮辋主体壁厚的55-80%,第一旋压减薄区21和第二旋压减薄区22的两延伸端构成过渡区,过渡区的壁厚沿延伸方向渐厚。第一旋压减薄区21和第二旋压减薄区22内的结构壁厚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12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