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沉胀接结构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7793.7 | 申请日: | 2014-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7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何川;郑文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郑文彪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H01L31/05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沉胀接 结构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太阳能电池、LED灯等发热设备的安装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散热部件安装总成。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时,涉及到的发热设备较多,必然会涉及到散热;比如太阳能电池、LED等等,均会通过过渡件将热量传导至散热件传出;过渡件可称为连接板或者热沉,本实用新型中统称为热沉。
以LED灯为例,LED灯具有使用的电压低、能耗低、对环境无污染、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且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LED灯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是LED灯发光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该热量的长期积聚会导致LED发光衰竭并失效。为解决LED灯散热问题,一般采用将LED灯发光体安装于散热基板,热沉表面与散热基板直接贴紧,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至散热基板;较普遍的采用热沉通过外力贴紧散热基板(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板散热也采用该结构或者近似结构),由于相对表面面积较大,受力点较为局限,且为了防止LED灯的损坏,无法施加较大的贴合力,也就无法紧密贴合实现热传导;现有技术中,对于矩形热沉来说,普遍采用螺钉连接的贴合方式,而由于结构的局限,实际上只有对角线的两颗螺钉安装以及紧固,不但安装结构复杂,导致热沉与散热基板之间无法密实贴合,并且使用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升高还会使热沉发生变形,两表面分离而影响热传导,影响散热;而且,频繁的冷热交替,会导致螺钉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影响安装的牢固程度,进而影响散热;即使在两表面之间添加导热胶,在长期使用后,热传导效果依然会降低。
因此,需要一种热沉连接方式,安装结构简单可靠,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较好的热传导效果,适用于所有发热设备的散热安装结构,提高设备(LED灯等)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热沉胀接结构总成,安装结构简单可靠,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较好的热传导效果,适用于所有发热设备的散热安装结构,提高设备(LED灯等)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热沉胀接结构总成,包括散热基板和热沉,所述散热基板表面开有胀接槽,所述热沉以其侧面与胀接槽的侧壁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设置于胀接槽。
进一步,所述胀接槽为条形结构槽,所述热沉设有与胀接槽两侧壁对应的且相对平行的两侧边,该两侧边与胀接槽的侧壁过盈配合使热沉嵌入胀接槽;
进一步,所述胀接槽沿纵向贯穿基板表面形成至少一端开口的结构,所述热沉由胀接槽开口端推入并过盈配合;
进一步,所述胀接槽两侧壁分别开有多个横向槽,所述热沉与该横向槽对应设有翅条,所述热沉过盈配合嵌入胀接槽时,翅条过盈配合嵌入横向槽;
进一步,所述热沉底面与胀接槽底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所述热沉底面与胀接槽底之间贴合并填充有导热胶;
进一步,所述散热基板为条形板状结构,胀接槽沿散热基板纵向设置,热沉为多个沿胀接槽纵向排列;
进一步,所述散热基板为圆形片状结构,胀接槽设置于散热基板其中一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热沉胀接结构总成,采用过盈的方式将热沉安装于散热基板,热传导主要通过侧壁进行,由于为过盈配合,二者之间连接贴合紧密,热传导效果好,经检测,相对于现有的螺钉等连接方式,散热效率提高超过20%;并且,该安装方式受力点位于热沉侧边,避免较大的过盈配合力影响热沉上的发热设备(LED灯珠等)性能;由于过盈配合的安装,在受热后热沉由于热胀冷缩效应,增大过盈胀接力使安装更为牢固,冷却后依然保持过盈的原始安装效果,避免热沉脱落,保证了安装的可靠性,同时,该结构省却了现有的铆接和螺钉连接结构,不借助其他零件安装,结构简单,安装容易,节约制造以及使用成本;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于LED灯的散热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向剖视图(热沉底面与胀接槽底之间具有间隙);
图3为图1沿A-A向剖视图热沉底面与胀接槽底之间贴合)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另一种结构的散热基板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郑文彪,未经重庆大学;郑文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77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