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体比例桩基教学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8173.1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3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凤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B25/04 | 分类号: | G09B2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118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体 比例 桩基 教学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型的领域,尤其涉及土木工程的教学模型,具体的说,是一种实体比例桩基教学模型。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由于建筑内部结构被全部遮盖,实践教学又相对薄弱,导致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通常是将学生安排到正在施工的工地上进行学习和实践,安全性不高,一旦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事故,将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严重后果,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而且,教学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伸入实践,更好地了解建筑过程的阶段和不同的建筑形式。然而一个建筑从起建到完工周期很长,各个周期又有不同的结构,现有的实践通常为时两周至一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即使学生同时在数个工地同时实习,且这些工地处于不同的施工期,也只能使学生大概学习到整个施工过程的大致要点,难以完整地学习到某个部分建筑节点的全部知识。如果能有一种完全根据实际的建筑结构仿制一个模型,模型大小与实体建筑相仿,而且这个模型可以充分的展现出某部分建筑节点的全部知识要点,则能极大地方便学生学习、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清楚地显示桩基施工阶段各种结构的、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实体比例桩基教学模型。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实体比例桩基教学模型,其中:包括桩基模组及承台模组,桩基模组包括有处理前桩基模型和处理后桩基模型,处理前桩基模型包括有过长桩模型、过短桩模型、断桩模型、缩颈桩模型、倾斜桩模型及碎头桩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处理后桩基模型包括与处理前桩基模型相对应的矫正桩模型;承台模组包括有单桩承台模型、双桩承台模型以及多桩承台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承台模组还设有承台梁模型。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每个承台均设置有中心柱,且每个承台下做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
上述的中心柱的水平截面面积为400mm×400mm,使用8根16号筋。
上述的承台模组包括至少一个梁式配筋承台模型和至少一个板式配筋承台模型。
上述的承台模组中至少设置一个半浇筑承台模型,且该半浇筑承台模型部分浇筑混凝土结构,部分为钢筋外露的未浇筑混凝土结构。
上述的承台模组中至少设置一个未浇筑承台模型。
上述的承台模组包括一个单桩承台模型、两个双桩承台模型以及两个多桩承台模型,且两个多桩承台模型分别为一个三桩承台模型和一个四桩承台模型。
上述的两个双桩承台模型分别为一个梁式配筋双桩承台模型和一个板式配筋双桩承台模型。
上述的承台梁模型为显示出配筋的未浇筑混凝土梁,且所述的承台梁模型一侧设置有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桩基教学模型基本囊括了桩基工程中的各种结构和施工手段,实体比例桩基教学模型包括桩基模组及承台模组,桩基模组包括有处理前桩基模型和处理后桩基模型,处理前桩基模型包括有过长桩模型、过短桩模型、断桩模型、缩颈桩模型、倾斜桩模型及碎头桩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处理后桩基模型包括与处理前桩基模型相对应的矫正桩模型;承台模组包括有单桩承台模型、双桩承台模型以及多桩承台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承台模组还设有承台梁模型。单桩承台模型、双桩承台模型以及多桩承台模型可以有多个,也可以没有,视教学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能够清楚地显示桩基实体单元的结构和种类,方便学生深入理解桩基的结构,使得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有益地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杜绝了在建筑工地进行实践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清楚地显示桩基施工阶段各种结构的、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桩基模组1、处理前桩基模型11、处理后桩基模型12、承台模组2、单桩承台模型21、双桩承台模型22、以及多桩承台模型23、三桩承台模型23a、四桩承台模型23b、承台梁模型24、中心柱3。
第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81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