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概念甲型垂直起降飞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5170.5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70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新广 |
主分类号: | B64C29/02 | 分类号: | B64C29/02;B64C3/26;B64C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概念 垂直 起降 飞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飞行器技术,特别是一种新概念甲型垂直起降飞机。
背景技术
迄今,有许多种垂直起降飞行器,这些飞行器以垂直升起所采用的方式分为两种类型:1)喷气型-以垂直下喷高速气流实现垂直升起;2)旋翼型-用旋转的风扇或螺旋桨产生垂直上拉力实现垂直升起。喷气型垂直升起,耗能严重,若在空中浮停,耗能更巨大,所以垂直升起效率低下,它极不适用在空中浮停执行任务。喷气型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主要代表是垂直起降战斗飞机,它飞行快、灵活。旋翼型垂直起降飞行器垂直升起时,效率比喷气型垂直起降飞行器高许多。旋翼型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典型代表是直升机,它垂直升起、空中悬停耗能较少,但它飞行速度慢,不适用于快速运输。人们千方百计,已研制出高效垂直升起且能较快速飞行的垂直起降飞行器,这种类型的飞行器设置专门的垂直起降风扇,或者设置垂直起降和飞行共用的倾转翼(一种螺旋桨)。美国V-22倾转翼飞机就是典例。然而,风扇、螺旋桨均是在一根轴上安装叶片,效率并不高。因为,旋转的风扇或螺旋桨沿径向靠近轴心,线速度越来越小,越靠近轴心叶片的效率越低,只有叶片的末端部分效率较高,而且风扇或螺旋桨的轴头风阻很大,所以,风扇、螺旋桨的总效率低。再者,受结构、叶片材料性能、叶片末端线速度限制,风扇、螺旋桨的转速不能很高。故风扇和螺旋桨都存在较大的缺陷。V-22倾转翼飞机,在垂直升起时,其固定机翼平面风阻很大,而且其螺旋桨的涡旋下洗流,有不少部分直接吹压在其固定机翼上平面形成乌龙阻力。所以,这种颇具名望的垂直起降飞机,垂直升起时,能耗很大,效率遭诟病。总之,应竭力改变依靠风扇或螺旋桨垂直升起的垂直起降飞机的现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垂直起降飞机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新概念甲型垂直起降飞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如图1图2示。新概念甲型垂直起降飞机由机身1、机翼12、襟翼7、副翼5、水平尾翼9、升降舵10、垂直尾翼8、方向舵11、起落架(图中未画)、发动机2组成。和常规布局形式的飞机一样,机翼12、襟翼7、副翼5、水平尾翼9、升降舵10、垂直尾翼8、方向舵11、起落架(图中未画)、发动机2在机身1两侧对称布置。垂直尾翼8、方向舵11在机身1轴线上方。机翼12由上机翼12-1、下机翼12-2组成,上机翼12-1联接在机身1上部,下机翼12-2联接在机身1下部,上机翼12-1的根部与下机翼12-2的根部垂直联接,下机翼12-2的末端斜向上与上机翼12-1的末端圆滑联接,在此联接处联接前锥形整流罩3、后锥形整流罩4。机翼12的截面形状如图4示,与常规机翼截面形状相似。襟翼7和副翼5与上机翼12-1的联系、升降舵10与水平尾翼9的联系、方向舵11与垂直尾翼8的联系方式均与常规布局形式的飞机一样。发动机2联接在下机翼12-2、或设置在机身1中、或设置在机身1的尾部的外面(如图1虚线示)。在上机翼12-1上有上百叶窗6、下百叶窗13(如图3示)。
如图3示。在机翼12中:一号轴19顺着机身1的长方向联接在上机翼12-1的根部,一号轴19上有两个间隔的驱动齿盘20;二号轴27顺着机身1的长方向联系在下机翼12-2的根部,二号轴27上有两个间隔的一号导轮28;三号轴14顺着机身1的长方向联系在上机翼12-1与下机翼12-2的接合区,三号轴14上有两个间隔的二号导轮15;传动带18绕在驱动齿盘20、一号导轮28、二号导轮15上,传动带18上均匀联接若干机翼形板17,机翼形板17向着前进方向倾斜-在上机翼12-1内向翼尖方向倾斜,在下机翼12-2内向其翼根方向倾斜。如图3示,在机翼12的壳上开有:若干翼端部斜孔16、若干下部斜孔29、若干靠近机身1的斜孔21、一个垂直泄气孔25。在机翼12内的垂直边下部联结导气板26,其位置以利于尽多的气走向泄气孔25。机翼12的垂直边与机身1的侧边22间隔出一垂直跑气道24,跑气道24的下端有跑气孔23。如图5示,左支板31、右支板33垂直联接在上机翼12-1的壳内。一号轴19的左端部用左轴承32联系于左支板31;一号轴19的右部用右轴承30联系于右支板33;驱动齿盘20与传动带18配合传动;一号轴19的右端穿出上机翼12-1与离合变速装置(图中未画)连接。所述离合变速装置通过传动机构(图中未画)与发动机2连接。二号轴28、三号轴14与机翼12的联系方式与一号轴19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新广,未经刘新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51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