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客车前部副级吸能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0096.4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6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唐友名;谭卫锋;黄红武;王亭;吕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24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车 前部 副级吸能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具体是涉及一种客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解决碰撞相容性问题的客车前部副级吸能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关于客车正面碰撞还没有出台相关法规,导致国内大部分客车企业忽略了正面碰撞。已有的客车正碰溃缩机构存在一些不足,当发生客车正碰时能够实现碰撞能量溃缩渐进式变形吸收,提高自身结构安全性;但是当发生客车和轿车等其它机动车辆正面碰撞时,由于客车吸能纵梁较高,溃缩吸能机构存在高度差无法发挥作用,不能实现碰撞能量相互抵消,达到减少双方车辆变形侵入量的目的,从而产生碰撞不相容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客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解决碰撞相容性问题的客车前部副级吸能机构。
本实用新型设有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导向板、第一连接座、连接板、第二连接座、车架纵梁、纵梁吸能盒、副吸能盒、单横梁和车架纵梁连接座;
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固接在吸能盒导向板的底端,吸能盒的后端固接在连接板的上部,左右2个纵梁吸能盒的外侧设有至少1个环状凹槽,吸能盒导向板的顶部水平面固接在第一连接座顶部,吸能盒导向板的下部折边固接在防撞梁和单横梁内侧面;
所述第一连接座固接在第二连接座的垂直面上部,连接板固接在第二连接座的垂直面的中下部并位于第一连接座下方;第二连接座的上水平面上设有车架纵梁连接座,车架纵梁的两端固接在左右车架纵梁连接座上;
所述纵梁吸能盒安装在车架纵梁上并位于防撞梁的内侧上方,设于纵梁吸能盒外侧的环状凹槽上设有2个与纵梁吸能盒两端点相对的诱导孔,在纵梁吸能盒内设有U形构件;
所述副吸能盒呈正六边形中空构件,正六边形中空构件由2个半波纹状薄板焊接而成并呈阶梯状,副吸能盒的前端设有1圈凸形诱导槽,副吸能盒的外侧设有至少3条横向平行诱导槽,副吸能盒的前端固接在单横梁的后侧面,副吸能盒的后端固接在连接板的下部;
所述单横梁位于防撞梁下方并固接在连接板前方,单横梁与副吸能盒连接。
所述吸能盒导向板的下部折边可通过第一支座固接在防撞梁和单横梁内侧面。
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三角架内可设有条加强筋,在第二连接座的斜面上可设有至少1个通孔,通孔用于减轻第二连接座的质量。
所述纵梁吸能盒可通过螺栓安装在车架纵梁上并位于防撞梁的内侧上方。
所述单横梁可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板状单横梁。
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客车前部主吸能机构下方,使客车和汽车发生碰撞时吸能装置在高度上重叠,发挥碰撞吸能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碰撞相容性的问题。所述单横梁是截面为矩形的薄壁板,位于防撞梁下方,固接在连接板前方,起到连接副吸能盒及传递碰撞力的作用。
所述副吸能盒是截面为正六边形的中空构件,是由两个半波纹状薄板焊接而成,呈阶梯型,前端开一圈凸型诱导槽,降低初始载荷峰值,外壁至少设有三条以上横向平行的诱导槽,使变形可控。所述纵梁吸能盒加大宽度尺寸,并在里面增加一个U型构件,同样在其外侧至少开有一个环状凹槽,凹槽上开设有两个与纵梁吸能盒其中两个端点相对的诱导孔。发生碰撞时能够进行渐进式溃缩,最大程度吸收能量的同时降低加速度峰值。所述连接座的底部延伸为三角架,同时里面加设两条加强筋,用来固接副吸能盒,利用三角形的稳定特性,承载更大的碰撞载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防撞梁1、吸能盒2、吸能盒导向板3、第一连接座4、连接板5、第二连接座6、车架纵梁7、纵梁吸能盒8、副吸能盒9、单横梁10和车架纵梁连接座12。
所述吸能盒2的前端固接在吸能盒导向板3的底端,吸能盒2的后端固接在连接板5的上部,左右2个纵梁吸能盒8的外侧设有至少1个环状凹槽81;吸能盒导向板3的顶部水平面31固接在第一连接座4顶部,吸能盒导向板3的下部折边32固接在防撞梁1和单横梁10内侧面。
所述第一连接座4固接在第二连接座6的垂直面61上部,连接板5固接在第二连接座6的垂直面61的中下部并位于第一连接座4下方;第二连接座6的上水平面62上设有车架纵梁连接座12,车架纵梁7的两端固接在左右车架纵梁连接座1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00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转向柱锁
- 下一篇:一种新型地质钻杆螺纹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