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7377.5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9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袁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加平 |
主分类号: | B25J18/04 | 分类号: | B25J18/04;B25J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57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金属件 生产 两用 机械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手,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生活上,科技日新月益的进展之下,机械人手臂与有人类的手臂最大区别就在于灵活度与耐力度。也就是机械手的最大优势可以重复的做同一动作在机械正常情况下永远也不会觉得累,机械手臂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生产设备,作业的准确性和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现阶段常用的机械手一般分为旋转式机械手和门式机械手,旋转式机械手一般用于在两个不平行的传送带之间移动产品,门式机械手一般用于在两个平行的传送带之间移动产品,但是一般情况下两种机械手均不通用,不能够进行方便的切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包括机械壁和机械爪,所述机械臂包括支杆、中臂、前臂,所述中臂和所述前臂均为可伸缩气压缸,所述支杆竖直设置在旋转电机上,所述支杆的上端与所述中臂的缸筒铰接,所述中臂的活塞杆与所述前臂的缸筒铰接,所述前臂的活塞杆与所述机械爪固定连接,所述机械爪为电磁吸盘式机械爪。
在需要使用旋转机械手时,可以控制中臂和前臂不伸缩,只将旋转电机进行旋转,则可以作为旋转机械手使用;在需要使用门式机械手时,可以控制旋 转电机不转动,将中臂的气压缸进行伸缩,则可以作为门式机械手使用;同时机械爪采用电磁吸盘式机械爪,能够在通电后的对金属产品进行吸附抓取,在断电后对金属产品进行脱离放置。
进一步,所述机械手还包括第一直动气缸,所述支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固定片、所述中臂的缸筒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直动气缸的缸筒与所述第一固定片铰接,所述第一直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固定片铰接。
优选地,所述中臂的活塞杆与所述前臂的缸筒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中臂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前臂的缸筒铰接。
进一步,所述机械手还包括第二直动气缸,所述连接杆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固定片,所述前臂的缸筒的中部设置有第四固定片,所述第二直动气缸的缸筒与所述第三固定片铰接,所述第二直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四固定片铰接。
第一直动气缸和第二直动气缸可以在机械手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伸缩,从而使该机械手移动的范围更大,同时移动轨迹更加复杂,能适应更复杂的生产需求。
为了防止机械爪在吸取金属产品时,金属产品对机械爪产生的冲击,所述机械爪上设置有减震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通过支杆的可旋转性与中臂和前臂的可伸缩性,使其同时具有旋转机械手和门式机械手的功能,同时能够进行自由的切换,一机多用;同时可以通过两个直动气缸对机械手的移动轨迹进行更复杂的控制,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包括机械壁和机械爪,机械臂包括支杆1、中臂2、前臂4、机械爪5、第一直动气缸8和第二直动气缸11,中臂2和前臂4均为可伸缩气压缸,支杆1竖直设置在旋转电机12上,支杆1的上端与中臂2的缸筒铰接,中臂2的活塞杆与前臂4的缸筒之间设置有连接杆3,连接杆3的第一端与中臂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连接杆3的第二端与前臂4的缸筒铰接,前臂4的活塞杆与机械爪5固定连接,机械爪5为电磁吸盘式机械爪,支杆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固定片6、中臂2的缸筒中部设置有第二固定片7,第一直动气缸8的缸筒与第一固定片6铰接,第一直动气缸8的活塞杆与第二固定片7铰接,连接杆3的中部设置有第三固定片9,前臂4的缸筒的中部设置有第四固定片10,第二直动气缸11的缸筒与第三固定片9铰接,第二直动气缸11的活塞杆与第四固定片10铰接,机械爪5上设置有减震橡胶13。
本实用新型用于金属件生产的两用机械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加平,未经袁加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73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