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用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9634.8 | 申请日: | 201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4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罗华欢;傅文兰;冯绍勇;屈盛官;王光宏;熊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怀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5/04 | 分类号: | G01M1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264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机构 试验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发动机配气机构测试试验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由发动机壳体、曲轴机构、配气机构和进排气系统等组成。其中,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各气缸内进行的工作循环或发火顺序的要求,按一定规律开启和关闭各气缸的进气门和排气门,促使新鲜可燃混合气体(汽油机)或空气(柴油机)及时进入气缸和废气及时排出气缸,获得最佳的充气排气过程,以保证不同工况下工作时发动机能发出最佳性能。发动机为绝大多数的机械设备运转提供了动力来源,而作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件,配气机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发动机的经济性能、驱动性能和排放性能以及发动机运转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发动机配气机构主要由凸轮轴、挺杆、气门、气门座圈、导管、弹簧、弹簧座、锁夹、密封圈等零件组成,配气机构中主要的配合面有凸轮轴与挺杆上表面、气门杆端面与挺杆内表面、气门杆部外表面与导管内表面、气门锥面与气门座圈锥面、气门锁夹槽与锁夹、密封圈内表面与气门杆外表面,这些配合面在工作中处于高速往复运动和高温状态下并承受一定的弹簧力,因此各配合面之间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当磨损严重时,可降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甚至使发动机失效。为了降低各配合面的磨损,需要对各零件的材料、硬度、表面处理以及尺寸等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发动机台架试验,以验证是否满足发动机的要求。
常规的发动机配气机构台架试验装置均采用电机通过齿轮箱带动凸轮轴转动以进行配气机构正常工况模拟。如图1所示,发动机配气机构中气缸盖1的进油孔11和出油孔12多位于气缸盖1上凸轮轴2驱动端一侧,使得齿轮箱和气缸盖1上进油管道和出油管道相互干涉,从而无法完成气缸盖在凸轮轴转动时的供油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齿轮箱和气缸盖上进油管道、出油管道相互干涉的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用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用驱动装置,包括电机和设于气缸盖凸轮轴驱动端一侧的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包括箱体和设于所述箱体内齿轮组,所述箱体与气缸盖贴合的侧壁内设有与气缸盖进油孔导通的进油道,所述进油道在箱体与气缸盖贴合的侧壁外表面形成进油口,所述箱体与气缸盖贴合的侧壁设有导通所述箱体内腔和气缸盖出油孔的出油口,所述箱体底部设有回油口,所述齿轮组包括设于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和设于凸轮轴驱动端上的从动齿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箱体上设有轴孔,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轴孔插入箱体内腔,所述轴孔内装有密封圈。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电机输出轴的键槽内设有连接键,所述连接键包括连接主动齿轮的连接部和位于所述轴孔内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的顶端端面形成与所述轴孔配合的外圆面,在实现传动连接的基础上,保证密封性。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从动齿轮包括与凸轮轴连接的套筒段和伸入所述箱体内的啮合段,从动齿轮通过套筒段伸入箱体内,避免从动齿轮与箱体侧壁间相互干涉。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电机为调速电机,以满足不同转速下的工况模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用驱动装置中,直接在箱体与气缸盖贴合的侧壁内设置进油道和出油口,从而避免了齿轮箱和气缸盖上进油管道、出油管道间的相互干涉。工作时,电机带动凸轮轴,凸轮轴带动气门以实现发动机配气机构现实工况模拟,而气缸盖的润滑油则经进油口→进油道→气缸盖配气机构→出油口→箱体→回油口完成配气机构的循环供油,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紧凑,可广泛用于发动机配气机构测试试验领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发动机配气机构中气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与气缸盖连接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用新型箱体与气缸盖贴合的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用新型电机输出轴与主动齿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怀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未经怀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96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验证模型调整机构
- 下一篇:滚子轴承模拟试验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