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3374.X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2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平;肖荣光;林云;张振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御捷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0548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排气 歧管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双缸发动机排气歧管组件。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不仅是世界性的大课题,也是切实关系到我们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因素。油价上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混合动力技术已经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了。混合动力汽车有电动马达作为发动机的辅助,所以对发动机的排量以及额定功率及扭矩的要求就会降低。因此,双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以排量小,体积小,能耗低的优势,特别适合混合动力汽车用。
排气歧管是与发动机气缸盖相连,将各缸的排气集中起来导入排气总管的,带有分歧的管路。双缸发动机在传统汽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因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双缸发动机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势必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双缸发动机排气歧管作为双缸发动机排气系统的重要零部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及探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根据发动机的性能、排放要求以及根据发动机总体布置的要求,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占用空间小,并且质量轻、隔热效果好的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包括排气歧管本体、上隔热罩和下隔热罩,排气歧管本体包括长度不相同的两个排气支管,两排气支管前端的管路走向与缸盖排气出口的出气流向一致,两排气支管的后端汇合于排气总管,两排气支管的前端为排气歧管的入口端,在该入口端设有用于与汽缸盖连接端面连接的进气法兰,排气总管的后端为排气歧管的出口端,在排气总管的中段设有用于与增压器端面连接的吊耳,所述上、下隔热罩分别为管半包围式结构。
两排气支管管口中心距L1为63mm。
排气总管中段安装吊耳过孔中心距L2为70mm。
排气歧管出口端外径D为35.5mm。
排气歧管本体材质为球墨铸铁。
上隔热罩、下隔热罩材质为镀锌薄板。
排气歧管本体与上、下隔热罩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在结构上,本实用新型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两个排气支管的长度不相同,避免排气过程中造成排气干涉;排气支管前端的管路走向与缸盖排气出口的出气流向成顺接的关系,保证了排气的顺畅,提高了发动机的排气排气效率,避免了在高转速时,排气不畅对发动机功率及扭矩的影响。排气总管中段设置吊耳而并非设计成法兰面是在满足排气管中段安装强度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整体尺寸,减轻整体重量,留足与发动机的空间,避免排气歧管的热量传导到发动机上,造成对发动机炙烤;此外,隔热罩设计成上、下管半包围式的分体结构,隔热效果好,易于实施。
2、在结构上,本实用新型两排气支管管口中心距L1为63mm,与气缸盖排气出口的中心距保持一致;排气总管中段安装吊耳过孔中心距L2为70mm,与增压器端面孔中心距保持一致;排气歧管出口端外径D为35.5mm,与标准石墨碗型垫圈的内径吻合,并留有一点的过盈量,增加了排气的密闭性;排气歧管本体材质为球墨铸铁,便于排气歧管复杂形状的成型,同时,球墨铸铁材料热传导效率相对钢制排气歧管低,隔热效果好,对于双缸发动机这种紧凑的结构以及相对不富裕的布置空间而言,这一点优势非常重要;上隔热罩、下隔热罩材质为镀锌薄板,易于冲压成型,并防止长期使用后的锈蚀现象。
3、综上,本实用新型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结构紧凑、合理,占用空间小,并且隔热效果好,便于加工成型,因此,非常适于推广实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双缸发动机用排气歧管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排气歧管本体,2、上隔热罩,3、下隔热罩,4、螺栓,1-1、1-2、排气支管,1-3、排气总管,1-4、进气法兰,1-5、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御捷车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御捷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33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路装配扩口机
- 下一篇:合成仪机箱成形用铆合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