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的控制电路及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3630.2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3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周洪林;徐松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康龙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12 | 分类号: | F02M25/12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型 内燃机 节油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油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的控制电路及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
背景技术
目前能源危机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头疼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石油资源、较低成本和减少污染的基础下实现节油智能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机动车大多数是以汽油、柴油为燃料,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助燃,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低,直接导致发动机燃烧不充分,则现有的方法利用高压电晕法制取臭氧并和空气混合送入发动机气缸燃烧,如发明专利CN101793210B,其中该装置需要将低压直流电源转换为高频高压电源以为混合气体高压电晕过程提供智能电源控制,但高频高压的电源会产生电磁波和噪音,对本装置及车载的其他仪表共同工作时会产生干扰甚至会造成死机,另外高频高压的电源存在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电解水方式逐步替代高压电晕方式产生氢气、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且智能控制电路也随之改变,控制电路更简单、易实施;而电解水方式的智能控制电路一般将车载电源转换为高频脉冲电压供电解水装置工作,如实用新型专利CN 202031730 U,未能实时监测、控制电解水装置工作状态以实现电解过程稳定高效,且未考虑温度对所述电解水装置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实时监测、控制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的控制电路和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以通过高效、不受温度影响的水电解方式产生氢气、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进一步实现智能节油控制。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的控制电路,用于包括水箱、电解模组、送气系统的内燃机节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电源、稳压电路、单片机控制系统、DC-DC电源电路;所述单片机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电压检测电路、制冷模组、制热模组、报警模组;所述电压检测电路连接于所述车载电源和所述单片机之间,所述车载电源依次经所述稳压电路、所述单片机连接所述DC-DC电源电路,所述制冷模组、所述制热模组和所述报警模组分别与所述单片机双向连接;所述单片机接收温度检测信号、液位检测信号和电压检测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使得电解过程持续稳定且为所述电解模组提供可调电流,以实现智能节油控制。
该智能型内燃机节油器的控制电路具有温度监测调控、液位监测报警、工作状态检测、提供电解电流的多种功能;可适用不同气候温度或不同季节,确保电解过程持续稳定进行,避免电解过程误进行并减少能源损耗,还可根据电源电压值和内燃机燃料的不同需求,提供可调电流,使得电解过程高效、充分,产生足够用于内燃机燃烧的混合气体,进而提高节油器节油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电容、电感和稳压芯片,所述车载电源输出电压至所述稳压芯片,所述稳压芯片输出降压电压分多路输出分别至所述单片机的电源端、所述制冷模组、所述制热模组、所述报警模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制冷模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控制电路和制冷装置;所述第一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一二极管和制冷继电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信号经所述单片机输出降温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一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且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共同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分三路分别经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所述制冷继电器连接所述车载电源;所述制冷继电器与所述制冷装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制热模组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控制电路和制热装置;所述第二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光电耦合器、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二三极管、第六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制热继电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信号经所述单片机输出升温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温度控制电路的第二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经所述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且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共同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三路分别经所述第六电阻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制热继电器连接所述车载电源;所述制热继电器与所述制热装置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康龙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湖州康龙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36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